王顺站在领奖台上,手中捧着劳动国际颁发的一等奖证书。他领导的技术小组研发的织机监控装置获得了评委们的一致认可。这个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却能实时监测织机运行状态,提前预警故障,有效减少了停机时间。
34;这个装置的成本很低,34;王顺对着台下众多厂主和工人代表说,34;任何纺织厂都能用得起。我们愿意把制作方法免费分享给大家。34;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明国纺织协会的会长当即表示要在全行业推广这个装置。几位来自宁国和越国的厂主走上前来,希望与王顺的小组合作,共同改进和完善这个设计。
劳动国际总部根据现场反馈,很快决定成立技术推广部门,专门负责将工人们的创新成果在其他工厂推广应用。这个部门由五名技术人员和三名工人代表组成,王顺被推选为工人代表之一。
推广部门成立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在各纺织厂推广王顺小组的织机监控装置。他们编写了详细的操作手册,制作了教学模具,还组织了一支巡回指导队。
联邦三十九年初,劳动国际召开了第一次全联邦工人技术创新大会。来自各国各行业的工人代表齐聚玄中城,分享交流技术创新的经验和成果。大会为期三天,设置了十个分论坛,涵盖纺织、机械、冶金、造船等多个领域。
在开幕式上,朱昭熙宣布成立34;工人技术创新基金34;,专门资助工人提出的技术改进项目。基金初始规模为五百万银元,由劳动国际和各参与国共同出资。基金管理委员会由七人组成,其中包括三名工人代表。
34;技术的进步不应该只是少数人的事业,34;朱昭熙在大会闭幕式上说,34;而应该是所有劳动者共同参与的过程。只有当每个人的智慧都能得到发挥,我们的工业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34;
大会结束后,各国工厂掀起了技术创新的热潮。工人们不再只是被动地执行操作,而是主动思考如何改进工艺、提高效率、改善环境。厂主们也逐渐认识到,激发工人的创造力才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
在玄中城劳动国际总部的档案室里,工作人员正在整理第二期《工人技术创新白皮书》的素材。与第一期相比,这次征集到的技术方案数量增加了两倍,达到六百余项。这些方案来自联邦各国,涵盖了工业生产各个方面。
档案室主任李工带领着十名助手,对这些方案进行分类和评估。他们按行业分为机械、纺织、冶金、造船等几个小组,每组由一名技术专家和一名工人代表共同负责。
34;这个改进送料装置的设计很有创意,34;机械组的专家指着图纸说,34;虽然结构简单,但能有效减少原料浪费。34;
工人代表仔细查看后点头:34;确实。而且制作成本低,适合在小厂推广。34;
类似的场景在各个评估小组不断上演。来自生产一线的创新方案虽然不像实验室成果那样光鲜,但往往更加实用和易于推广。
劳动国际的技术官员们开始定期走访各国工厂。他们不仅指导技术应用,更重要的是收集和总结工人们的创新经验。这些经验被整理成册,分发到各个工厂,成为技术培训和交流的教材。
在明国,周启元的纺织厂已经成为技术创新的示范点。每天都有来自其他工厂的参观者,学习工人参与技术管理的经验。周启元专门安排王顺和其他工人代表负责接待和讲解。
34;最重要的是让工人们敢想、敢说、敢试,34;王顺对来访者说,34;很多好点子其实就藏在日常工作中,只要给他们机会,就能发掘出来。34;
来访的厂主们看到纺织厂的实际运行情况,大多改变了之前的看法。一位来自
第383章 创新浪潮[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