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代国的厂主说:34;我原本以为工人参与管理会乱套,没想到反而提高了效率。34;
     在宁国,张厂长的造船厂也因为工人们的技术创新而受益匪浅。赵虎和他的工友们不仅改进了焊接工艺,还设计出了新的船体组装方法,使造船周期缩短了十分之一。
     34;现在我才明白,34;张厂长在一次行业会议上说,34;技术创新的真正源泉在一线劳动者中间。我们这些管理者要做的,就是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条件。34;
     张厂长的转变引起了宁国工业界的关注。原来对工人创新持怀疑态度的厂主们,看到造船厂的实际效益后,也开始尝试改变。
     越国的钢铁厂里,郑大山带领的技术小组又有了新突破。他们设计的高炉余热回收装置,每年能为厂里节省大量燃料费用。这个装置很快在其他钢铁厂推广开来。
     郑大山受邀到邻国的一家钢铁厂指导装置安装。他发现那家厂的工人早就想改进余热利用,但一直没有得到厂方支持。34;要是早点听到你们的经验就好了,34;一位老师傅对郑大山说,34;我们三年前就有类似的想法,可惜没人重视。34;
     劳动国际总部根据这些成功经验,开始制定《工人技术创新促进条例》。起草小组由法律专家、技术官员和工人代表组成,历时两个月完成了初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条例草案广泛征求了各国工人和厂主的意见。明国纺织协会提出了关于创新成果收益分配的条款修改建议,宁国造船工会则对创新项目的申报流程提出了简化方案。
     经过三轮修改,《工人技术创新促进条例》最终在联邦议会获得通过。条例明确规定,工厂应当建立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工人提出的技术改进方案经过评估后,不仅可以获得奖金,还能分享由此产生的经济效益。
     条例实施后,各国工厂纷纷建立了正规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明国制定了《工人技术创新奖励办法》,宁国出台了《工厂技术创新基金管理规定》,越国则建立了《工人技术成果评价标准》。
     联邦三十九年中,劳动国际发布了第二期《工人技术创新白皮书》。这一次,白皮书的厚度是之前的两倍,收录的技术方案覆盖了更多行业和领域。
     朱昭熙在新版白皮书序言中写道:34;这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汇编,更是劳动者智慧的结晶。它证明了一点:当每个人都能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时,进步就成为必然。34;
     白皮书发布后,劳动国际组织了巡回宣讲团,前往各国工厂介绍其中的创新成果。宣讲团由技术专家和工人发明者共同组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各项创新的原理和应用方法。
     在玄中城劳动国际总部的顶层会议室里,又一场颁奖仪式正在举行。但这一次,台下坐着的不仅是厂主和官员,还有更多普通工人。他们来自各国各地,都是来学习经验、交流心得的。
     当获奖工人上台领奖时,台下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掌声不仅是对获奖者的祝贺,更是对每一个劳动者的致敬。
     颁奖仪式结束后,会场变成了交流现场。工人们自发组成讨论小组,分享各自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思路。有的小组讨论如何改进工具设计,有的交流设备维护经验,还有的探讨工艺流程优化。
     王顺被一群纺织工人围在中间,详细讲解织机监控装置的原理。赵虎则在另一边向造船工人们演示新型焊接工装的使用方法。郑大山身边围着几个钢铁工人,讨论着高炉操作中的节能技巧。
     这种自发的技术交流一直持续到傍晚。工人们交换联系方式,约定保持沟通,共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喜欢。
  

第383章 创新浪潮[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