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67章 江东仿佛全然不知曹植踪迹,怎么可能?[1/2页]

穿越三国:成为孙权的心尖宠 黛绿不是妃子笑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在被士族垄断的时代里,底层百姓生如蝼蚁,读书求医这样的需求更是要看人脸色。
     袁绮绮不是孙权那般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她既然来了这里,在解决了个人生存和生活的问题后,还想让这个世道好过一点:让寒门子弟有书读,让寻常百姓有医看,让 人才制度如“孝廉”等再只是政治口号与士族的游戏。
     一生生活在后院的贵妇们盯着家长里短计较,袁绮绮却要在这乱世里,为江东百姓种下一片能遮风挡雨的绿荫。
     袁绮绮不断影响着孙权治下的江东,一点点为百姓们织就民生经济网脉。
     这网里有学堂的琅琅书声,有医馆的救死扶伤杏林医德,有贫家婚嫁时官府送来的布匹与谷物,更有流民安家时分到的锄头与种子。
     这些藏在烟火里的变化,早已温暖了江东百姓的心,也一并落入了那位外来客的眼中。
     曹操的三儿子曹植在建业城已经满满当当住了三个月。
     简陋的客栈卧房里,案头已堆起厚厚一叠札记,封面上题着 “曹小三游记”。曹植总爱用这玩笑般的笔名,藏起身份,只做个看客。
     他常去秦淮河畔的茶肆听人闲谈。
     江东人聊的是 “新稻种亩产多了几石”“医馆又收了多少学徒”,连贩夫走卒都能说上几句 “袁夫人的学堂章程”“孙将军的垦荒令”。
     这让曹植想起邺城的酒肆,兄长曹丕身边的越来越多的名士们总围着谈论 “文章风骨”“天命所归”,酒杯碰得脆响,却没人真真问过街头流民的饥寒:
     “父亲帐下的世家大族,要么明着非议父亲的政令过苛,要么暗着使劲破坏,清谈时政,针砭时弊,头头是道,真要问他们‘如何让百姓有饭吃,却没一个说得明白!”
     曹植这时候竟然同情并理解起他的父亲来。
     曹老爹一辈子与洛阳许都邺城的旧贵族、士族们斗争,斗争权利,发布政令,改革制度,其实曹老爹也是想给老百姓谋福祉的,让天下统一,让百姓安稳。
     “但周围人眼界如此!父亲不杀人,他们不忌惮;父亲杀了人,更落他们的口实。旧家族们始终还想着自己的荣光和好处,何时睁开眼看过这个世界!百姓吃不起饭,婚嫁丧葬,养儿养女,没有保障,这世道如何不乱!”
     曹植浪漫文人的情怀,终于敞开,像一个社会学家一样关注老百姓实际需求的问题,也开始反思父亲曹操那些政策的得失。
     曹植提笔在扉页写下一行小字:“余居建业三月,见民生如沐春风,故记之,非为褒贬,只为存真。”
     “晨起走过朱雀街,总能撞见背着书箧的少年,衣衫虽旧却洗得干净,脸上却是寒门子弟的生涩。街角的医馆外,已有穿粗布衣裳的农妇正抱着孩子候诊,郎中耐心地教她‘这儿是足三里,顺时针揉五十下,积食准能消,墙上贴着药价单,连最便宜的草药都标得清清楚楚。”
     这光景总让曹植想起许都,天子周边,连穷人家孩子若想读书,就算给私塾先生送礼也未必进得了学堂的门

第367章 江东仿佛全然不知曹植踪迹,怎么可能?[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