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盂兰盆的灵光刚与桃溪寺的公共盆光缠成暖团,我忽然觉出胸口的桃灵脉玉佩在发烫——低头看时,玉佩竟浮起缕淡粉光,顺着光往殿后走,竟在那间“护脉阁”的窗台上,寻到了片泛着旧光的桃瓣。
     “是苏苓祖师姑留下的!”苏桃的剑穗突然颤了颤,剑上的灵脉光缠上桃瓣,桃瓣竟慢慢展开,露出里面裹着的半张泛黄纸笺。纸笺上的字迹比手札更淡,却还能看清:“中元夜,遇柳灵脉于漠,赠其松针囊;槐灵脉赠新叶,言可护坞中孩童无疾。今将桃灵脉瓣藏于阁,待后来者见之,便知灵脉永伴。”
     林娟轻轻摸了摸纸笺,指尖传来松针的微苦气,“这纸笺竟还留着松灵脉的气息,想来是祖师姑当年特意用松针熏过,好让字迹长存。”青禾赶紧从灵脉图鉴里翻出空白页,小心翼翼地把桃瓣和纸笺夹进去,“我要在旁边画棵小桃树,让后来的护脉人都知道,祖师姑和灵脉一直在陪着我们。”
     正说着,殿外突然传来孩童的笑声——跑出去一看,竟是市集上那几个围着戏棚转的孩子,手里举着荷花灯,灯上还缠着缕灵脉光。“我们来给灵脉送灯啦!”领头的孩子举着灯跑进殿,灯上画着歪歪扭扭的灵脉符号,“卖糖人的爷爷说,灵脉喜欢亮的东西,我们就把灯带来了,让灵脉夜里不孤单。”
     苏桃蹲下身,摸了摸孩子的头,从剑穗上解下片松针契,轻轻贴在灯上,“这松针契能让灯更亮,还能帮你们的灯飘得更远。”孩子拿着灯,笑得眼睛都眯成了缝,蹦蹦跳跳地往溪边跑,灵脉光跟着他们的身影,在地上拖出长长的光带,像撒了一路的星星。
     我们跟着孩子们往溪边走,却见昨晚放河灯的地方,竟漂着些新的光团——是全界灵脉的光聚成的,每个光团里都裹着片小小的信物:贝灵脉的贝壳片、枫灵脉的红叶、梅灵脉的花瓣……林欢伸手碰了碰个光团,里面的贝壳片竟飘了出来,落在她掌心,还带着东海的潮气。
     “灵脉这是在‘留念想呢。”林欢把贝壳片放进灵脉图鉴,“它们想让我们把这些信物带在身边,以后不管去哪个灵脉的地界,只要拿出信物,灵脉就知道是自己人。”我拿起片枫灵脉的红叶,指尖传来熟悉的暖感,想起去年在东原帮枫灵脉融寒霜时,老枫树也是这样,用红叶给我们引路。
     回到桃溪坞时,坞里的凡人已经开始准备中元的收尾仪式——有妇人在老桃树下摆上刚蒸好的素糕,糕上印着灵脉的符号;有老人在石桌上铺好黄纸,准备给故去的亲人烧些纸钱,纸灰飘起来时,竟有灵脉的光缠着,不让纸灰被风吹散;连刚学会写字的孩童,都在纸上画着灵脉和河灯,贴在自家的门上
     “唐时的中元收尾,会在宫门前摆‘盂兰盆会,让百姓一起祈福。”林娟站在老桃树下,看着坞里的景象,“现在咱们的收尾,是灵脉和凡人一起,把念想留在这方山海里。”苏桃握着剑,引动全界灵脉的光,在老桃树上织出“永伴”两个字,光字亮得能映亮整个桃溪坞,连空气里都飘着灵脉的暖意。
     傍晚时分,我们把从护脉阁找到的纸笺、灵脉送的信物,还有凡人写的祈福纸,一起放进了那个仿唐的盂兰盆里,然后把盆抬到老桃树下的石台上。林娟点了炷松灵脉香,插在盆前,香烟飘起来时,竟与灵脉的光缠在一起,在半空织出幅小小的图景——是历代护脉修士和灵脉相处的画面:苏苓祖师姑在漠里给柳灵脉递松针囊,有修士在东海帮贝灵脉滤浊浪,还有我们去年在南疆帮榕灵脉护结界的样子。
     “原来灵脉都记着呢。”青禾趴在石台上,看着半空的图景,眼睛红红的,却带着笑。我摸了摸胸口的桃灵脉玉佩,玉佩上传来的暖意比任何时候都浓,突然觉得,中元节不是结束,而是灵脉与凡人、过去与现在的约定——约定好以后每一年的中元,都要一起护着这方山海,一起把念想传下去。
     夜色渐深,老桃树下的灵烛还在燃着,盂兰盆里的灵光慢慢淡了,却在石台上留下层淡淡的光痕,像灵脉和故去守护者的手印。苏桃把剑靠在老桃树上,青禾抱着灵脉图鉴坐在石阶上,林娟和林欢在石桌边说着话,我靠在老桃树干上,闻着空气中的松香和桂香,听着远处传来的梵音,忽然觉得无比安心。
     我知道,明年的中元节,我们还会在这里——还会有灵脉的光引路,还会有凡人的念想添暖,还会有故去的守护者,用灵光告诉我们:不管走多远,这方山海,永远有我们的家
     老桃树下的光痕还泛着淡暖时,青禾突然指着灵脉图鉴喊起来:“书页在动!”我们凑过去看,夹着桃瓣与纸笺的那页,竟慢慢浮起层淡粉光,光里映出片模糊的景象——是三百年前的桃溪坞,苏苓祖师姑正

第410章 护脉人[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