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r/>     台下的厂主们反应各异。有些人认真做着笔记,不时点头赞同;还有些人交头接耳,脸上带着疑虑。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改变,允许工人参与技术讨论,甚至拨出专项资金支持工人进行技术试验。
     劳动国际的技术人员定期到各厂指导,帮助建立完善的技术管理和创新激励机制。他们不仅传授技术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工人们如何系统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联邦三十八年底,劳动国际发布了第一份《工人技术创新白皮书》。这份厚达两百页的文档收录了各国工人提出的技术改进方案,涵盖了纺织、造船、冶金等多个行业。
     白皮书中记录的每个方案都注明了发明人姓名、所在工厂和实际效果。有的方案提高了生产效率,有的改善了产品质量,还有的优化了工作环境。这些创新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更让工人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朱昭熙在白皮书序言中写道:34;技术的进步离不开每一个劳动者的智慧。只有当工人真正参与到技术决策中,工业发展才能获得持续的动力。34;
     白皮书发布后,在各国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工厂主动索要副本,组织工人学习研究。有些厂主甚至自发成立了技术交流小组,邀请邻近工厂的工人分享经验。
     在玄中城劳动国际总部的顶层会议室里,正在举行一场特别的颁奖仪式。今天的获奖者不是科学家或工程师,而是来自各国工厂的普通工人。他们因为提出有价值的技术改进方案而受到表彰。
     台下坐着来自各国的厂主、官员和技术人员。张厂长和其他曾经抵制过劳动国际规程的厂主们也坐在观众席上。他们看着工人们一个个上台领奖,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一位年近五十的老焊工走上讲台,他改进的焊接方法使造船效率提高了百分之十五。一位纺织女工发明了新的断线检测装置,大大降低了废品率。还有一位年轻的冶金工人设计出了更安全的加料装置,避免了多次烫伤事故。
     每个获奖者都用朴实的语言分享着自己的创新经历。没有高深的理论,没有复杂的数据,只有从实际工作中总结出的经验和智慧。
     颁奖仪式结束后,张厂长找到赵虎:34;你们小组提出的那个焊接顺序改进方案,能不能在其他船厂推广?34;
     赵虎有些惊讶,随即点头:34;当然可以。我们很乐意和其他兄弟厂交流经验。34;
     34;好,34;张厂长说,34;我来安排这件事。以后这类技术交流要常态化。34;
     与此同时,在明国,周启元正在组织一场别开生面的技术比武大赛。工人们带着自己的小发明、小改造来参赛,由厂里的老师傅和劳动国际的技术人员担任评委。
     比赛现场热闹非凡。有的工人展示了改进的工具夹具,有的演示了新的操作手法,还有的提出了优化生产流程的建议。这些创新看似简单,却都来自长期的工作实践,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喜欢。
  

第382章 技术新章[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