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顾没批评他,反而让他把这个错误记在黑板上,让所有人都看看。“错了不可怕,怕的是不知道错在哪。”他对围过来的工人说,“你们自己搞培训,比厂里组织的还管用。”
越国的钢铁厂给了老顾最大的惊喜。郑大山带着工人搞了个小改小革小组,把原来的手动加料改成了脚踏式,省了不少力气。他们还发现,往高炉里加石灰石的时间提前十分钟,脱硫效果更好。
郑大山得意地说林工说这叫提前脱硫,是新技术。他们试了三次,硫含量降到了虞国的标准。
老顾看着高炉顶上的烟囱,烟比以前淡了不少。他问周启元这些改进厂里给奖励了吗。周启元含糊其辞说还没来得及研究。
“得赶紧研究。”老顾盯着他,“工人凭本事提高效率,该得的奖励不能少。不然谁还愿意动脑筋?”
老顾离开越国那天,郑大山他们拿着新改的料斗来找周启元。这个料斗能精确控制加料量,比原来的准多了。
郑大山说用这个每天能省两吨焦炭,按章程该给他们利润的百分之一当奖金。周启元看着料斗,又看看郑大山身后的二十多个工人,终于点头同意。
消息传到明国和宁国,王顺和赵虎也去找各自的厂长,要求兑现奖金。周启元的纺织厂和张厂长的造船厂,虽然不情愿,但还是给了工人一笔钱。
拿到奖金的工人劲头更足了。王顺他们开始研究织机的转速,赵虎他们则琢磨着怎么减少焊接变形。车间里不再是只有机器的轰鸣声,还多了工人讨论的声音。
但这一切让有些人坐不住了。明国的工业协会里,几个大厂主聚在一起,愁眉苦脸。
“再这么下去,工人都要爬到我们头上了。”一个胖厂主拍着桌子,“周启元开了头,现在到处都在要奖金。”
“听说虞国的工人还能分利润。”另一个厂主说,“咱们可不能走那步。”
他们决定给周启元施压,让他收回给工人的权力。周启元夹在中间,左右为难。他知道工人参与管理确实有好处,但又不敢得罪其他厂主。
宁国的张厂长也遇到了类似的麻烦。造船厂的股东们听说工人拿了奖金,纷纷打电话来质问,说他胳膊肘往外拐。张厂长只好去找朱奠培,想把监督小组撤了。
朱奠培听完只说了一句话:“船要是再漏水,你自己赔。”
张厂长没辙了,只能硬着头皮继续支持赵虎他们。
越国的周启元则更直接。他干脆把钢铁厂的股份卖了一半给劳动国际,自己落得清闲。郑大山他们成了工厂的股东,虽然股份不多,但说话更有底气了。
联邦三十八年五月,劳动国际在玄中城召开了一次特别会议。朱昭熙看着各国送来的报告,嘴角露出一丝微笑。
“工人不是机器,是有脑子的。”她对李怡说,“给他们一点权力,就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东西。”
李怡点头回应:“但阻力也不小。明国的工业协会已经在抵制我们的技术标准了。”<
第379章 变革阻力[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