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明国松江府的纺织厂区里,周启元站在车间门口看着里面忙碌的景象。三天前,工人代表王顺带着二十多个织工找到他,手里拿着从虞国带回来的《工人管理手册》。他们要求按照手册上的规定,成立技术监督小组,每天检查织机的运行数据。
     王顺告诉周启元,按虞国的法子,工厂的废品率能降一半。他们自己测试发现,三班倒的织机中有七台的纱线张力不对,织出来的布全是残次品。
     周启元接过他们的记录本,上面画着曲线,标注着张力问题和速度不稳。他心里清楚这些问题确实存在,但让工人掺和进来让他不太自在。
     “成立小组可以,但得听工头的安排。”周启元说,“每天的检查结果,先交给李工头过目。”
     王顺立即反对:“手册上说,监督小组要直接向厂长汇报。工头自己都不看数据,光靠眼睛瞅,能看出啥?”
     两人争执时,车间里突然传来一声巨响。一台织机的传动齿轮崩了,断裂的铁屑溅到地上,差点砸到旁边的女工。
     王顺指着出事的织机说:“这台早就该换齿轮了,我们提了三次,工头说还能转就先用着。”
     周启元无话可说。他让王顺把愿意参加监督小组的工人名单报上来,自己去仓库查库存的齿轮。账本上写着库存五十套,但货架上只有二十套,剩下的全是空箱子。
     周启元喊来仓库管理员询问。管理员说李工头早上拉了两车齿轮出去,说是借给城西的分厂。周启元气得发抖,城西的分厂是他小舅子开的,这明显是把好零件往外挪。
     他想起虞国工厂里的物料跟踪制度,每个零件都有编号,谁领用、用在哪台机器上都记录得清清楚楚。
     “从今天起,所有零件出库,必须有监督小组的人签字。”周启元对管理员说,“让王顺他们来仓库登记。”
     消息传到宁国造船厂时,朱奠培正在视察新船的焊接进度。船体上的焊缝已经补了三次,还是有渗水的地方。虞国来的焊工老陈蹲在旁边,用小锤敲着焊缝,发现里面有气孔。
     老陈指出焊条烘得不够,受潮了就容易出这问题。造船厂的张厂长说已经按吩咐建了烘干房,温度表也挂上了。
     “挂着不代表管用。”老陈站起来说,“昨天我去看,烘干房的门敞着,温度计显示六十度,手摸上去却冰凉。”
     工人代表赵虎走过来,手里拿着个本子:“厂长,我们按虞国的规矩,记了烘干时间。这三天的焊条,有一半没烘够四小时。”
     张厂长的脸沉了下来:“你们不好好练手艺,整天盯着这些鸡毛蒜皮的事。”
     “这不是鸡毛蒜皮。”赵虎翻开本子,“前天三号船的焊缝漏水,就是用了只烘了两小时的焊条。”
     朱奠培在一旁听着,突然开口:“把烘干房的钥匙交给监督小组,每天由他们记录温度。”
     张厂长想说什么,被朱奠培瞪了回去。老陈趁机建议让工人自己烘焊条,他们知道哪批受潮了。
     当天下午,造船厂的烘干房就换了锁,钥匙由赵

第378章 监督初现[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