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消息像一阵风,带着火药味吹进了清风寨。一周前,国军一个旅“兵不血刃”地收复了清源县城的捷报”还在人们口中传颂,周卫国却在那份捷报的字里行间,嗅到了一股阴险的算计。
     “没放一枪一炮?”周卫国将电报拍在桌上,眉头紧锁,他冷笑一声,“鬼子是傻子吗?会这么轻易地把一个战略要地拱手相让?这分明是抛出的一个诱饵,一个毒计!”
     站在一旁的方胜利也沉声道:“卫国,你的意思是,这是鬼子的‘以华制华?他们想借国军的手,来拔掉我们虎头山和清风寨这两颗钉子?”
     “没错!”周卫国的眼神锐利如刀,“清源警备旅的汤炳权,一向视我们为眼中钉。现在有了‘收复失地的功劳,又得了鬼子的默许,他正好可以名正言顺地对我们进行‘收编和‘围剿。一石二鸟,既讨好上峰,又消灭异己,好毒辣的心肠!”
     果不其然,接下来的情报证实了周卫国的判断。清源警备旅的第一个目标,直指离他们最近的虎头山。而负责执行这次任务的,是刚刚从黄埔军校毕业,意气风发的一营营长——刘志辉。
     当“刘志辉”这个名字传入周卫国耳中时,他握着茶杯的手微微一僵。那不是别人,那是他一母同胞的亲弟弟。一个是国民党的正规军营长,一个是清风寨八路的指挥官,兄弟二人,如今却要在这抗日战场上,以这样的方式“兵戎相见”。
     “胜利,跟我一起带三十个弟兄,走一趟。”周卫国的声音恢复了平静,但眼神中却透着一丝复杂的情感。
     “卫国,这太危险了!他们可是一个整营!”方胜利担忧地说。
     “放心,我不是去消灭他们。”周卫国摇了摇头,嘴角露出一丝苦涩的微笑,“我那个弟弟,心高气傲,满脑子都是黄埔的正规战术和党国的荣誉。我要去做的,不是打仗,是……给他上一课。”
     虎头山的山路崎岖,刘志辉率领的一营官兵虽然疲惫,但士气高昂。这位年轻的营长穿着笔挺的军装,骑着高头大马,心中满是建功立业的豪情。在他看来,虎头山上的所谓“抗日武装”,不过是一群占山为王的乌合之众,他此行,便是要奉命“肃清匪患”,恢复地方秩序。
     黄昏时分,部队抵达了一个坐落在山坳里的小村庄。刘志辉决定在此处扎营休整,明日一早再向虎头山深处进发。他刚跳下马,准备命令士兵号房,一个佝偻着背的老汉便拄着拐杖,颤巍巍地冲了过来。
     “长官!你们是哪部分的部队啊?”老汉的声音沙哑,却带着一股压抑不住的怒气。
     刘志辉微微皱眉,但还是保持着军人的风度,答道:“老人家,我们是国军清源警备旅,奉命前来剿匪,保境安民。”
     “剿匪?保境安民?”老汉像是听到了天大的笑话,浑浊的眼睛里瞬间涌上了泪水,他举起拐杖,指着刘志辉的鼻子,声音陡然拔高,劈头盖脸地骂道:
     “你们这群人!还有脸说剿匪!我问你们,山外头那些穿着黄皮、端着三八大盖的日本鬼子,你们去剿了吗?那些给鬼子当狗、欺压乡亲的二鬼子,你们去剿了吗?你们不去打真正的敌人,却跑到这虎头山上来,打我们自己的救命恩人!我不知道这山上有什么匪军,我只知道,八路军来之前,鬼子进山,那是见人就杀,烧光抢光!我们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活得连猪狗都不如!那时候,你们这些保境安民的国军,都跑到哪里去了?”
     老汉越说越激动,声音都有些颤抖:“是八路军!是虎头山的弟兄们来了!他们用命给我们挡住了鬼子!从那以后,再有小鬼子和汉奸敢进山,就没有一个能活着出去的!他们帮我们分了田地,让我们这些祖祖辈辈给地主当牛做马的人,终于有了自己的土地!辛苦一年,总算有个盼头,能让孩子吃上一口饱饭!你们呢?你们现在来了,说八路军是匪军?说我们是匪窝?那我倒要问问你们,你们算什么东西?!是鬼子的帮凶,还是老百姓的罪人!你们还有脸吗?!”
     这一番话,如同惊雷,在刘志辉和所有士兵的头顶炸响。村庄里,其他闻声出来的乡亲们,也用同样冷漠、甚至带着敌意的眼神看着他们。那些眼神,比任何武器都更具杀伤力。
     刘志辉的脸,由红转白,又由白转青。他引以为傲的军装,此刻仿佛成了讽刺。他身后那些同样满怀“剿匪”热情的士兵们,也都羞愧地低下了头,无言以对。
     “你……你……”刘志辉张了张嘴,却发现自己一个字也说不出来。老汉的话,像一把把尖刀,刺穿了他所有被灌输的理论和荣誉感。
     最终,他深吸一口气,对着老汉,也是对着所有村民,沉重地敬了一个军礼,然后沙哑地命令道:“传我命令!全营,不在村内扎营,一律到村外空地露营!任何人不得擅入民宅,不得拿群众一针一线!违令者,军法从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看着士兵们默默收起帐篷,垂头丧气地向村外走去,刘志辉的心中,第一次对自己此行

第72章 刘志辉到来[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