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春县的集镇,茶馆里弥漫着苦艾味。
曹植与随从老马拣个角落坐下,听邻桌两个老兵闲聊。“前儿过涡阳,见着去年打仗死的人,骨头还露在田埂上呢。”“可不是?这边刚收了麦,那边就听说江东军又在合肥囤粮了!这中原地面,就没个安稳年成。”
曹植端起粗瓷碗,茶水涩得舌尖发麻,碗沿的豁口硌着唇,倒比宫里的玉杯更让人清醒。他忽然想起自己写过的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那时只当是辞藻,此刻才懂,每个字都浸着泥土里的血泪。
合肥一带的风里,都带着铁的味道。
合肥城墙是新补的,青灰砖石缝里嵌着旧的箭镞,像未愈的伤口。濡须坞的江东兵铠甲上沾着江雾的潮气,盘查时目光扫过曹彰的商队,连驴背上驮的布匹都要掀开一角细看。
“过了这道关,才算进了江东。” 老马低声说。
曹植站在坞口边,看水面倒映着城头的旌旗,“孙” 字在风里舒展,倒比许都的 “曹” 旗多了几分水的柔韧。
渡口停着几艘一样的商船,船夫正用桐油抹船板,见了曹植便笑:“客官是北方来的?过了江就好了,建业城的酒,比这边的甜!”
曹植望着江心的旋涡,想起父亲曹操常说 “合肥乃必争之地”,此刻才明白,所谓 “必争”,争的不过是地盘。而这地盘上的人,人生的诉求不过是能安稳喝上一碗甜酒。
暮色降临,曹植终于登船南下,船桨搅碎水面的月光,惊起的鱼群跃出水面,银鳞一闪,又没入深蓝、这长江,果然是道界碑,隔开了两种天地。
过长江,水汽漫上来,打湿了船篷。
两岸峭壁如墨,岩层上布满青苔,据说当年孙策领兵过此,曾在登崖耍枪。曹植掀开篷帘,看楼船从旁驶过,江东甲士立在船头,衣襟被江风鼓得猎猎作响,手里的长矛映着天光,倒比曹植诗里的 “长剑” 更有筋骨。
有个年轻水兵正哼着小调,调子陌生却明快。
船夫说那是江东流行的《采菱歌》。曹植靠在船舷上,听江涛拍打着船身,像大地的脉搏,忽然觉得,父亲说的 “天险”,原是活的,是这江水养着的气。
沿着长江水向东,便至建业。
晨光里的城郭像浸在蜜里一般安静。朱雀航的石桥上,挑着菜担的农妇与穿锦袍的士人侧身而过,谁也不碍着谁。
曹植与老马登跟着人流进城,见街边酒肆的幌子上写着 “新酿桂花酒”,檐下挂着的腊肉滴着油,连空气里都飘着脂粉与米香。最让曹植驻足的,是街角的书铺,门板上贴着《吴钩歌舞团新演剧目》,旁边堆着成摞的《小袁游记——乱世养猪指南》,买者络绎不绝,有老丈眯着眼睛逐字读,有小吏揣着两本说要带给妻儿。
曹植的目光被书铺门板上的字勾住,脚步像被无形的线牵住。他摸了摸袖袋里刚换的几枚铜钱,边缘被体温焐得温热,转头对老马道:“等等,我去买本书。”
亲自挤过挑着担子的货郎,曹三公子在书堆前停住。
《小袁游记——乱世养猪指南》的封面上,画着个挽着发髻的女子,正蹲在猪圈旁看母猪喂小猪仔喝奶,笔触憨拙却鲜活。
曹植的指尖拂过草黄色的纸页,听见身后老丈喃喃念着 “母猪产后三日喂糙米糠”,
第343章 曹植体会到沉厚的浪漫[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