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家里分饭还是相对比较公平的,没说专门给谁做好些的。
比如这米粥就是大家一起喝,不过苏玉秋的相对稠一点。
比如今天的蒸蛋,也不是单独给她的,不过多分了一小勺给她。
这主要还是因为小弟经常生病,要是都紧着他,那其他孩子咋办?
那大人累垮了,没人养几个孩子咋办?
所以还是大家一起补最好了。
只不过在龙凤胎三岁以前吃的是家里最好的,但那是为了救命呀,没办法的事情。
因为苏玉秋是病号,刷碗的任务就交给了大哥。
她和妈妈进房间清点下乡要带的东西。
旧衣服收拾出来一堆,没有一件是不是满是补丁的。
家里对于吃喝手松,但是穿着方面就不讲究了,她都捡姐姐的衣服穿。
印象里好像没穿过新衣服,一些小了的衣服又被妈妈拆开来当补丁用,或者几件小的拼成一件大些的衣服。
“刚好都是衣服裤子,没有裙子,你到时候下地穿着也方便。等弄到了棉花,妈给你做一件新袄子。”
她捡的二姐的,二姐捡的大哥的,所以衣服都是看不出男女的样式。
“喝水的缸子可以就带你原来的那个,牙刷毛巾也是。不过待会儿要出去给你新买只牙膏,还有肥皂和饭盒。”
“得买把锁头,不然东西放着不安全。手电筒也需要一个,电池多带几个。不知道那边通电没有。”
“家里你盖的这床被子拿过去,床单被套枕头什么的也一起带过去。另外妈在想办法给你搞床新被子寄过去,听说那边可冷了。”
“脸盆要是有多的票就买个新的,没有的话,你到地方了自己看看有没有卖木盆的……”
苏玉秋听着这絮絮叨叨的话,体会到了什么叫做儿行千里母担忧。
东西这样加一点,那样塞一下,很快整理出了一大个包裹,这还不带之后需要买的和没收起来的被子。
整理好,午休了一会儿,苏玉秋就带着罗列了所需物品的小纸条出门采购去了。
走出家门,穿过堆满杂物的窄小过道,下楼梯出了筒子楼。
苏玉秋观察着七十年代的城市。
房屋是印象里的低矮破旧的模样。
街道上没有什么汽车,体面些的人骑着保养得当的二八大杠。更多的人靠着双腿走路。
很少有人穿着鲜亮颜色的衣服,大多都是灰色、蓝灰色、军绿色、黑色这种灰扑扑的颜色。
不过虽然人们都瘦成了骷髅精的样子,脸色也蜡黄,但精神面貌还是不错的。
“为人民服务”“劳动最光荣”的字样在建筑墙面上随处可见。
靠双手勤劳致富是每个人的希望,所以大家劳动热情很高。
走了快有半个小时,终于到了这个时代的特色商店,供销社。
柜台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货物,需要什么就叫售货员拿。
和现代的自己选自己拿是不一样的,苏玉秋还有点不习惯这种选购方式。
因为有些地方的供销社东西不一定齐全,所以需要的东西她得从这里买了带过去。
城里供销社的东西总要比乡下齐全。
万一到时候拿着票买不到东西就尴尬了,等到调货过去黄花菜都要凉了。
选好了东西,钱啊票啊的堆了一大堆,仔细的数两遍,才一手交钱一手拿货。
&nb
第3章 下乡前准备[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