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大兴国主要种植的就是水稻。
只是,这个时候,由于农耕技术的落后,水稻的亩产,在书上说,是,亩产三石,也就是300斤左右。
不知道历史书上说的是不是事实。
到了最后一处庄园的时候,在吴泳的要求之下,庄主带着他到了一户佃农家中看了看。、
佃户姓张,年纪已经将近六十岁,在古代算是高寿了,精神矍铄,还在种地。
有两个儿子,孙女都已经有十六七岁。
一家人挤在两间木屋之中,他们的房屋,都是木房,和吴泳所在的府南村很相似,家中虽然没有到吃不起饭的地步,也破破旧旧不成样子,身上的麻布衣服打满补丁,和闵江雪这些大小姐穿的光鲜亮丽的丝绸衣服比起来,简直是云泥之别。
吴泳向他详细询问了家中农作情况,了解到,这里种植的果然都是水稻,他的家,上一年亩产大概是2石9斗,每亩对半的租,和历史上记载的,可以说得上非常吻合了。
果然史书的记载没有错,只是,这对半的租,实在是高的离谱,怪不得他家这么多劳动力,还过得这么辛苦。
他也不可能在现在的社会推行承包责任制,把土地分给农民,只能是默认这种封建社会地主和农民的关系。
超前的社会制度,并不适用于现在人们的意识和生产现状,强行推行起来,就连农民自己都很难接受。
顶多自己和真正掌权了之后,减免他们的地租。
临走的时候,吴泳让邵战给张老留下了二十两的银子,张老汉知道他们是闵家的大小姐和管事,感动得老泪纵横。
回去的路上,闵江雪问他怎么想起来要去佃农家看看,他自己就是农民,难道还不清楚农民家是什么样么?
吴泳心中是想获取第一手的资料,验证历史书上是不是都瞎掰的,这样的话,自然无法对她说,笑了笑说道:“就是想看看咱们庄上的农户过得如何呢。”
闵江雪笑道:“你自己不就是个佃农么?他们过得怎么样,你会不知道?”
吴泳道:“我以为京城之中,就连佃农,也应该比我们那里过的更好嘛。”
众人听得笑了起来。
谭明诚道:“吴兄弟倒是有一副每天悯农的胸怀啊,这些农民兄弟,一年四季都很辛苦啊。”
吴泳笑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现今的制度之下,佃农很难有好的生活呢。”
众人无不动容,谭先生道:“吴兄弟出口成章,这几句诗,真是道尽了天下农民的苦困境遇。”
众人回到闵家的时候,天已经黑了,他正准备回云竹别院,却在门口的地方被庄生和庄格两人拉住,两人说有事找他,见闵江雪已经回了府内,庄生才笑道:“吴大哥,自从见了你以后,我们兄弟几个,跟着你做了不少的大事,心中实在佩服,你到了京城,我们还没有给你接风洗尘,尽地主之谊,我们已经准备好了酒菜,你只管跟我们来就是。”
第72章闵家农庄[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