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间的人多是河西村的老资历,趁着这个机会,洛小苒把自己想在村里建私塾和医馆的事情提了出来:
“村长,我想把我家附近的那块地也买下来,建一座私塾,再建一家医馆,你觉得怎么样?”
此话一出,张村长胡子一抖,夹菜的筷子一顿,还以为洛小苒在开玩笑。
他实在是难以想象:一个逃荒过来的姑娘家,带着个弟弟,又买地又建房,花了好大一笔钱,现在又要花钱建私塾和医馆,这手笔也太大了些!
虽然面上吃惊、心存疑惑,但张村长不愿再多想,因为这件事的诱惑实在太大了。
河西村没有私塾,村里的孩子要想进学,必需花一笔不菲的束?到抚远县里求学。
县里有三处私塾,先生分别是赵夫子、周夫子和高夫子,皆是秀才。
赵夫子、周夫子年纪较大,考了一辈子科举,也没中举,现已收心,专注自家的私塾,渴望在有生之年能教出个两榜进士来,也算脸上有光。
因此想让自家孩子走科举的,基本都送到他们那去了。
高夫子年纪尚轻,但家境不好,连个媳妇都还未娶上。今年秋闱落榜后,不仅没有闭关读书,还扩招了好几个学生,赚的束?银子都用来填补家用、供养老娘了。
大家也都知道他志在科举,且年纪尚青,应该没有赵夫子、周夫子教得好。
但考虑到他的束?银子低一些,故也有一些人家把孩子送到他那的,都只是为了习文断字,出来后在商铺里谋个账房先生的差事也是好的。
医馆则更不会开在
第75章 乔迁宴[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