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太学是前汉武帝采纳大儒董仲舒“天人三策”,“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于京师长安设立太学。
此后,历朝历代均设立太学,是为朝廷的最高学府。
前晋灭亡时天下散乱,礼乐分崩,典文残落,四方学士多怀协图书,遁逃林薮,太学零落。
赵无恤建立大魏后,采纳中书令张安世的建议,在洛京城东南的开阳门外兴建太学,遍访雅儒,采求经典阙文,四方学士云会京师洛京,于是立五经博士。
启元五年,又对太学进行了重修和扩建,费一年时间,用工徒十一万二千人,建成两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营建规模达到了空前的水平。
启元七年,为了刊正经书文字,刻成有名的启元石经,树立于太学门外,全国各地来观看和抄录经文者,络绎于途。
至启元十年时,太学生人数已有两万余人,大多数是大魏学子,还有许多仰慕而来的邻国学生。
这太学在前朝设立之时,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
至本朝重建太学之后,开设了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的课程。
博士也由前朝的三十人,增加到现在的五十人。
前朝的太学博士多由儒家名流充当,采用征拜或举荐的方式选拔。
至本朝时,这些太学博士都要经过考试,还要写保举状。
由于太学博士属于朝廷命官,所以也有由诸科始进和他官迁升的。
挑选太学博士非常慎重严格,这些博士必须德才兼备,要有博古通今、通达国体的广博学识,具有温故知新的治学能力,应当为人师表。
启元八年,大魏皇帝赵无恤颁布的诏书又规定,任太学博士者必须在四十岁以上。
经过朝廷的严格挑选,在太学执教的太学博士,其中不乏一代大儒。
朝廷也对太学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学制。
太学生从六品以下官员子弟和平民的优秀子弟中招收。
太学生各习一经,随所属学官讲授。学生分成三等,即上舍、内舍、外舍。
考核学生成绩和学生升等的制度,称“三舍法”,规定新生入外舍习读,经公试、私试合格,参考平日行艺,升补内舍。
内舍生两年考试一次,考试成绩和当年公、私试分数校定皆达优等,为上等上舍生,即释褐授官;一优一平为中等上舍生,准予免礼部试;两平或一优一否为下等上舍生,准予免解试。
上舍生不再参加公试。私试每月一次,由学官出题自考学生;公试每年一次,由朝廷降敕差官主持。
太学又于三舍之外另设一舍以安置外国学子,是为“别舍”。
别舍内的外国学士不参与太学内公试、私试,只教授其儒家经典。
所有太学生分斋学习,每斋三十人,屋五间、炉亭一间为全斋阅览和会议处,设斋长、斋谕各一人,负责督促和检查学生的行艺。
前朝太学以太学祭酒为最高长官,主持政务。下设司业为副,及丞(掌判监事)、主簿(掌印)、录事。诸学有博士、助教、典学、直讲等学官,掌教学。
本朝学官与前朝略同,然无助教、直讲,又增学正、学录、监书库、监厨官等。
职员称学职或职事人,有前廊学录、学谕、直学等,大多由上舍生或内舍生担任,每月有俸钱。
工人称斋仆、贴斋等,亦领“月给钱”。
启元元年时,由于大魏刚刚建立,百废待兴,朝廷为了与民休养生息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财力佶倨,朝廷用度不足,所以当时太学外舍生入学,须纳“斋用钱”,方能在官厨就餐;贫者减半纳;内舍生和各斋长、斋谕免纳。
至启元五年,大魏元气已复,国库充盈,朝廷不但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对太学进行了重修和扩建,还下令所有太学生均由太学供给饮食。
太学生之中像赵信这样半途而来求学的,也为数不少。
赵信是按裴世基外甥之亲谊来求学的,裴世基虽然离朝在家,但毕竟仍是皇亲国戚、本朝的舞阳郡王,太学祭酒宋廉也不敢怠慢,亲自安排入学,因是中途求学,便安插在另舍“智”斋。
此舍基本上都是半道求学来的学子。
赵信颇感奇怪的是这智斋里,竟有许多美貌异常的美男子,引得裴如玉、裴若玉姐妹也连连注目。
赵信轻轻取笑道:“你们是不是被这些风流倜傥的学兄迷住了?要不要跟他们私奔啊!”
裴如玉轻轻啐一声,裴若玉红了脸蛋道:“这也是太子殿下能说的话?”
赵信嘻嘻一笑,不再说话。
次日赵信便和换了男装的裴氏姐妹一同进学。
那智字学斋,正讲经世文选,上课的博士也是本朝儒学名家。
博士讲的细致入微,学子们听的津津有味,赵信却有些心不在焉,不时偷偷观看四下同窗。
左边是一名儒雅俊俏的青年,那人见赵信瞅他,微微一笑,仍专心听讲。
&
第231章 初入太学[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