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04章 大魏朝立[1/2页]

大魏天子 爱吃土豆的祝家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大魏启元元年深秋,大魏朝立,新皇帝赵无恤定都洛阳城,改洛阳为洛京,立正妻裴氏为皇后,又册立六子赵信为太子,同时大封开国功臣。
      大魏朝庭中,废大晋朝左右丞相旧制而依前朝之制设三省六部,即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吏部、兵部、户部、刑部、礼部、工部。
      尚书省设在宫外,长官为尚书令,掌典领百官,负责都省职事,总领六部。
      中书、门下二省有谏诤之责,设在宫内,设左右谏议大夫、左右补阙、左右拾遗,分属二省——左属门下、右属中书,以匡正皇帝的过失。
      正所谓“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是三省分工原则,从而彼此制约,以掌管国家大政。
      但是这个原则并没有始终贯彻。赵无恤以三省长官为当然宰相,合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但又择他官参加议政,号为参知政事、中书门下平章事等,也是宰相。
      赵无恤改革官制的同时,又大封功臣,拜张安世为中书省中书令,封韩国公,食邑三千户,并兼太子太师。
      苏威被封为陈国公,食邑三千户,任门下侍中掌门下省。
      谢迁赐爵郑国公,食邑三千户,还被拜为尚书令,统领尚书省,总领六部。
      六部各选贤执掌,唯兵部尚书却留下空缺,众武将欲争其位,赵无恤一律驳回,那是要留给仍在东南的杨雄来担当的。
      至于陶三春,也因军功被拜为镇国大将军,封定国公,食邑两千户,兼领京营节度使,统领十六万京营禁军,负责京师防卫,并兼太子太傅。
      其余大将,如常和、曹能、陈亮、冯胜、秦勇、耿恭、王武、陆贞、朱晃、李景、盖吴等人也各自按功劳大小封爵拜将,封妻荫子,就连远在昌平的杨雄也被赐爵武兴侯。
      太子赵信因为年纪尚小,并未开宫立府,仍与母亲裴氏住在宫中,也只任命了张安世和陶三春两位师傅,以及几名陪读及侍卫,并未按常制设立属官。
      杨雄伤势已愈,赵无恤派出已经回来的陶三春专程到昌平来促请他进京赴任。
      二人在北胡南侵时,携手抗敌,结下深情厚谊,陶三春去请他,再合适不过。
      杨雄有些心灰意懒,再三请辞,却拗不过陶三春,只得随他进京,本想着见了赵无恤就当辞谢,不想赵无恤并不马上任命,只是将他请进宫来,再三慰问,只叙往年情谊。
      杨雄一颗冰凉的心逐渐被赵无恤的真诚温暖,思考再三,便答应下来,到兵部走马上任。
      大魏朝新创初立,百废待兴,政事颇繁。赵无恤登墓后,知人善任,任人唯贤,虚心纳谏,君臣同心,同时为了恢复国家元气,又下令实行“轻徭薄役”的政策,与民休养生息。
      北胡新败,北方暂时无忧,而南方诸侯曾在大魏建立前后,派兵骚扰南部各州郡,但都被天策军打退;后来大魏建国,南方诸侯才知中原已换了天地,改立了新朝,颇惧赵无心威名,纷纷派使来贺,表示要与大

第104章 大魏朝立[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