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令紧紧咬住。两军正在僵持,若藉产率领四万大军赶到,从晋军背后杀来。突稽师也乘势反击,两下夹攻,杨雄支持不住,下令撤回城内。可是已经晚了,若藉产部四万兵马加上突稽师部一万,五万人将杨雄率领的两万人紧紧围住;另一支北胡军三万人马,已经在东、南两个方向开始猛烈攻城。城内五千守军,没了杨雄的统一指挥,也乱了方寸。
杨雄知道自己全军处在极度危险之际,只要稍有闪失,那就会全军覆没,昌平一失,大晋必然彻底灭亡,下令死死顶住,以待援军。
杨雄下令调遣的附近驻军共有六万人,及时赶到,加入战局。战场局势顿时稳定下来,杨雄这才稍微松口气。但双方兵力略等,北胡将士战力更强一筹,晋军只是暂时稳住,不至溃败。
双方直杀到夜色降临,杨雄方命全军撤回城内,凭借牢固的城池坚守。若藉产全军厮杀一天,也是疲劳不堪,见对方退回城内,也下令收兵,在城四周安下营寨。
双方回营,各自点查损失,若藉产配属的八万兵马加上突稽师所部,近十万人损失近二万,尚有七万八千;而晋军损失更大,八万多人,经此一战,伤亡三万多人。
杨雄心情沉重,心道我的指挥怎么就这么笨拙?若是太尉在此,八万多人应对八万敌军,只怕这若藉产、突稽师要葬身此地!站在城门上,朝西北方遥望,一面怀念赵无恤,一面思索破敌之策。
杨秀见杨雄在城外打了一天,心里焦急,连连派人询问。杨雄只得来见皇帝,告诉他,虽然敌军来势汹汹,但此次只有八万人马,经过一天厮杀,已经被我军消灭两万多人,还有五万多人,他想攻破昌平那是做梦!我城内守军加上援军,尚有六万,城内粮草充足,军械完备,守城绰绰有余,若待敌军疲惫甚至可以反攻。杨秀这才放心,连道辛苦,并传旨嘉奖、犒劳全军将士。
告别了皇帝,杨雄心里并不轻松。附近所有军队已经全部调来,其他各郡县尚有四万多驻军,一是远水解不了近渴,二是驻地分散,还要防守各地,北胡军也不会再给他时间去调援军。而城内守军经过一天大战,损失颇大,对城外数万敌军,他并无全胜把握。困守孤城,也不是办法,那么只有破釜沉舟,孤注一掷,出城反击,或者能打破敌军围困,若不然,只怕大晋就此灭亡。一念及此,杨雄不禁眼前一黑,几乎晕倒,急忙坐下,定定心神,急思破敌之策。
思索半天苦无良策,杨雄眼望西北,心道:若太尉遇以此种情况会怎样处置?太尉领军,以胆大心细、善出奇兵闻名,每场战事不管多么凶险,敌军多么强大,他都有着必胜的信念和决心,更有转危为安、破敌必胜的良策。
杨雄心里渐渐平静下来,看来要想战胜这股敌军,我也得学学太尉,不能急躁。敌军胜在将士凶悍,利于野战,但不善攻城步战,再是劳师远征,必然想要速战速决;当下我军兵力与敌略等,但我军战力却要略逊一筹,但若据城而守,凭险抗击,这是我军之长,而决不能与敌对决,或能挫敌锐气,转危为安。看来此战不能急躁,要扬长避短,才能打败敌军。
杨雄考虑再三,方才确定坚守为主,若有机会也应派出小股部队骚扰敌军,并派人出城,再调各地驻军来援。另外派了心腹之人,前去杏花山去找陶三春,将昌平城实情告诉他,请他放弃前嫌,共赴国难,携手抗敌。毕竟,那陶三春和一班兄弟,虽然兵力不多,但他们可都是赵无恤手下久经战阵的猛将,如能放弃前嫌赶来救援,定能打败北胡人,转危为安。
第74章 昌平大战[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