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希望女儿更优秀一点,比前头的孩子比下去。
下乡这事,几家欢喜几家愁。
“还好你的户口还没迁进来。”舒兰秋在办公室知道就近下乡的条件后,心里也跟着紧了紧。
差一点,姜黎就要去偏远的地方下乡了。
姜黎没提醒舒兰秋,如果户口迁进来,她就不会今年毕业啦。
“反正下乡也就隔了三公里,还能时常一块儿吃饭呢。”姜黎笑眯眯地道。
舒兰秋赞同地点头,心里不由庆幸当时留在江省,想想今年的政策,留在淮市的她既没收入,又没门路,拿什么留住女儿。
就算把姜黎留在江省工作,她独自回淮市,也是和女儿分开。
以前舒兰秋觉得,只要女儿好,有好的工作,好的人生,她离得远一些也没有关系。
但现在她一点也不想那样,只想守在女儿身边。
“可惜,要是就近下乡,就不能住在厂里了。”舒兰秋叹了口气,很快又觉得,姜黎住在姨姥家里也很不错。
至少每天不用跟着她吃食堂了。
舒兰秋是负责任的人,接手工作生疏,那就把心思都扑在工作上,一定得熟练上手,心里才会觉得从容。
这样一来,肯定会有忽视姜黎的地方。
“食堂也好吃。”姜黎一点没有觉得被忽视,她喜欢这样有事可干,每天精神饱满的妈妈。
重新参加工作两个多月的时间,舒兰秋肉眼可见地年轻了许多。
下乡的事定下来,学校里离别的情绪就多了很多,厂供销点的几个门面,也每天络绎不绝,都是给孩子准备行李的家长。
姜黎虽然就在胜利大队下乡,舒兰秋还是忙里忙外地替她准备起东西来。
厂知青办给发的专供票呢,都得用完,不能浪费了。
向国华这些天也忙,报名是一回事,名单真正敲定下来,又是一回事,不是说学生报哪里,就确实分配在哪里的。
等在名薄上看到姜黎的名字,向国华才真正松了一口气。
向来刚正不阿的向队长,心里当然也是有私心的,他的私心没有用在自己的儿女身上,却忍不住放在了姜黎的身上。
但这口松下的气,在回家见到姜黎后,又重新提了起来。
姜黎给了向国华一本剪报本,第一页就是七零年的新闻报道,《关于北方地区农业会议的报告》,最后一页,则是上个月的报纸新闻,《以工促农,关于苏南社队经济发展的思考》。
偏偏给了剪报本后,姜黎也不细说,让向国华自己看。
“周末我再跟大舅详谈。”
详谈?
姜槐序听到这个词从姜黎嘴里说出来,只想发笑,但拿着剪报本的向国华却笑不出来,表情还很慎重。
他表示自己一定会仔细看完。
第七十一章 政策下来[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