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先生继续念素绢上面的字,“自此,芒鞋破钵,四海为家。
或栖于闽中海隅,看潮生潮落;
或隐于滇南古刹,听雨打芭蕉。
昔日种种,譬如昨日死;
今生种种,譬如今日生。
马氏殁于乱军,每念及此,五内俱焚。
程公等数人,不离不弃,漂泊相随,余之罪也。”
泉哥激动的说道:“这一段文字里面,包含的信息量有点多。
建文帝朱允炆的最终落脚点,按文中的意思就在滇南。
是不是意味着建文帝朱允炆就埋葬在滇南。”
唐青却持不同看法,“文中写到建文帝朱允炆流落到闽中和滇南。
只是说他四海为家,并没有明确终年是在滇南度过。”
泉哥却不认同,“写这种叙事文的人,一般都是根据他去的地方先后来叙事。
建文帝朱允炆把“滇南”排在后面,说明他最终落脚点就在滇南。”
唐青觉得建文帝朱允炆的最终落脚点,没必要争论。
即使古先生在建文帝朱允炆的古墓里,他都不知道古墓在什么地方,所以没必要争论。
【我觉得泉哥说的有道理,民间传说也是说建文帝朱允炆落脚点在滇南。】
【我反而觉得唐青说的对,都是民间传说,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直接作为证据。】
【我觉得建文帝朱允炆的最终落脚点,没有必要争论。
反正古先生已经找到他的墓地,无论墓地在什么地方都无所谓。】
【古先生为了建文帝朱允炆古墓不被盗,他是不可能公布古墓在哪里,大家就别猜了。】
古先生轻咳嗽两声,“大家没必要争论,我们只要知道建文帝朱允炆去过“闽中”和“滇南”两个地方就可以。”
“你们难道没有发现,此段中出现了几个关键点人物。
其中一个关键人名“马氏”,如果我猜的不错,她应该指的是马皇后。
而另一个关键人名“程公”,如果根据推测,应该指的他的忠诚臣程济。”
“其实我更想知道“程公等”的“等”字,代表了哪些人,可惜他没有详细写。
不过在这一段里,建文帝朱允炆提到人的时候。
情感写的很真挚,符合他当时的心境。”
【说白了,就是人老了,有点怀旧感。】
【建文帝朱允炆是想起对他好的人,觉得愧对他们期望。】
【建文帝朱允炆在回想他所做的事,不知道会是什么感想?】
【只能说建文帝朱允炆当时太年轻,做事太激进冲动。
如果等他坐皇帝几年后去做,就不会发生藩王叛乱的事情。】
古先生继续念素绢上的文字,“今身如槁木,心似死灰;
世缘已尽,归期将至。
身前身后事,任后人评说。
此卷随吾身葬于青山,非为传世,惟志一段尘缘耳。”
泉哥喝了一口水道:“这不是朱允炆的遗书,而应该说是他的绝笔。”
唐青:“看来我们俩都猜错了。
建文帝朱允炆到死时,已经看的很淡了。
他如此简陋的葬礼,应该都是他嘱咐人办的。”
泉哥感叹道:“真是可悲可叹,一代帝王沦落到如此境地。”
第534章 建文帝朱允炆的绝笔[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