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2章 耕织密码:田亩之争的科技博弈[2/2页]

歙砚烹江山 青霭停云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八个字:34;桑田沧海,图穷匕见34;。
     (3)暗流涌动(续)
     火舌舔舐着织造局库房的雕花木门时,巡更的哑巴老仆最先发现异状。他布满老茧的手掌拼命敲打铜锣,却只能发出嘶哑的34;啊啊34;声,惊飞了屋檐下一窝夜栖的乌鸦。火势顺着浸过桐油的麻绳迅速蔓延,那些价值连城的云纹绫罗在烈焰中蜷曲翻卷,化作漫天飞舞的灰蝶。值夜的差役们提着水桶赶来时,只见三个蒙面人如鬼魅般踏着《墨子》中记载的34;飞鸢术34;,借助特制竹竿的弹力轻盈翻过两丈高的院墙——其中一人怀中的长条包袱在月光下泛着诡异的青白色,隐约可见包袱布上绣着的崔氏家徽。
     翌日破晓,崔家庄园的管事发现井水泛着铁锈般的腥味。打捞上来的七具尸体皆穿着靛青短褐,正是昨夜神秘失踪的织工。他们浮肿的面部布满蛛网状黑斑,指甲缝里嵌着某种闪着金属光泽的靛蓝粉末,在晨光中泛着妖异的微光。更骇人的是,每具尸体的左手小指都被齐根切断——伤口平整如刀削,这是江南匠帮处置叛徒的古老刑罚,切口处还残留着特制鱼胶的痕迹。
     (4)蚕室谜云
     暴雨如注,冲刷着姑苏城外泥泞的官道。阮沉舟的马车在雨幕中艰难前行,车轮不时陷入被雨水泡软的泥土。远处那座由沈知白女帝特批建造的34;天机蚕室34;,在闪电的照耀下如同一只巨大的白色蚕茧,圆润的穹顶反射着惨白的光。持弩的禁军如雕塑般把守着三道精铁打造的大门,最内层的蚕室四壁竟是用半透明的云母片砌成,隐约可见里面晃动的模糊人影。
     34;大人请看。34;白发苍苍的蚕官颤巍巍地掀开羊脂玉盒,里面蠕动着数十条金灿灿的蚕宝宝,它们的体表泛着珍珠般的光泽,34;这是用《齐民要术》秘法培育的39;天机蚕39;,只食昆仑山移植来的玉桑。34;他枯瘦的手指指向蚕丝上若隐若现的棱形纹路,那些纹路在烛光下会诡异地变换角度,34;每根丝线横截面都是工部特制的九棱形,织入布料后,遇特定角度的光线就会显出暗记。这是先帝时期就失传的...34;
     阮沉舟突然用银簪挑破正在吐丝的蚕茧,在众人惊呼中扯出半尺泛着七彩光晕的丝线。她将丝线浸入随身携带的瓷瓶,清水顿时变成紫红色,瓶底还沉淀出细小的金属颗粒。34;果然掺了朱砂矿粉...34;话音未落,窗外传来弓弦震颤之声。一支刻着崔氏族徽的弩箭破窗而入,深深钉入柱中,箭尾系着半幅烧焦的《天工开物》残页,上面依稀可见34;地脉引火34;等字样。
     (5)星图现世
     子时的更鼓声在雨后的姑苏城回荡,阮沉舟在衙门密室摆开七具尸体拼成的诡异图案。当她把从蚕室取得的金蚕丝按特定走向连接尸体切口时,那些原本杂乱的黑斑竟如活物般蠕动起来,最终组成了完整的紫微垣星图!而缺失的北极星位置,正精确对应着崔氏祠堂的方位,误差不超过三寸。
     34;所谓界碑之争,不过是个幌子。34;她摩挲着青铜鱼符上冰凉的纹路,那些纹路在烛光下竟与尸体上的黑斑纹路如出一辙,34;崔家真正要掩盖的,是祠堂下埋着的...34;话至此处,地面突然传来规律的震动,仿佛地底有巨兽在翻身。衙门地窖里那口从不使用的古井,此刻正涌出带着硫磺味的雾气,井壁上凝结的千年水珠纷纷坠落,在青石板上砸出细小的凹坑。
     (6)地火惊变
     井绳自行绞动的34;吱呀34;声惊醒了整个衙门。当差役们战战兢兢地拉起沉甸甸的吊桶时,里面竟是一尊布满铜绿的青铜匣子。匣盖中央的太极图案正在高温下逐渐泛红,缝隙中渗出蓝紫色的火苗,将周围的空气都灼烧得扭曲起来。阮沉舟认出这是《武经总要》记载的34;地火龙匣34;,当年墨家工匠用来熔炼玄铁的秘器,匣底应该还刻着34;以地火淬天金34;六个古篆。
     34;快取冰髓粉来!34;她扯下官服扑向铜匣,袖中滑落的鱼符与铜匣相撞,竟发出编钟般的清鸣。刹那间,匣盖弹开,喷出的不是预想中的烈焰,而是漫天飞舞的银白色丝絮——每根丝絮上都缀满比蚊足更细小的铜铸文字,在空中自动排列成《考工记》失传的34;璇玑玉衡篇34;。那些文字时而组合成星图,时而化作山川脉络,最后竟在空中勾勒出一幅完整的姑苏城地下暗渠分布图,其中一条暗渠的走向与崔氏祠堂下的密道完全重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7)终局之弈
     崔氏祠堂的地下密室里,十二名黑衣人正将最后一块界碑推入岩浆翻涌的地缝。碑文34;永业田34;三字在高温中逐渐扭曲融化,露出底层镌刻的星象图,那些星点竟是用某种会发光的矿石镶嵌而成。突然,整块石碑如活物般裂开,喷出裹挟着金蚕丝的炽热气流,将最近的三名黑衣人瞬间灼成焦炭。那些金蚕丝在空中自动编织,形成一张巨大的网,网上每个节点都对应着苏州城的一处古井。
     与此同时,苏州城所有《耕织图》瓷版同时自行发烫,显露出比原先详细百倍的微缩地图。女帝亲笔题写的34;均平34;二字在每一块瓷版上浮现,笔划中流动着水银般的亮光,那些亮光最终都指向城外的天机蚕室。而那个献织锦的少女耳后刺青,此刻正与阮沉舟鱼符的暗纹产生共鸣,在墙上投映出完整的《山河社稷图》,图中特别标注了七处闪着红光的地点,恰好对应着七具尸体发现的位置......
     (尾声)
     三个月后,朝廷颁布的《鱼鳞图册》采用了全新的防伪工艺——每页都织入了特制的金蚕丝,在阳光下会显现出女帝的暗记。而苏州城外的废弃崔氏庄园里,那口日夜蒸腾热气的老井边,悄然立起了一块无字玉碑。碑底压着的,是半幅烧焦的织锦残片,上面的金线仍在月光下诡异地蠕动着,如同等待破茧的活蚕。偶尔有夜归的农夫声称,在子时能看到井口升起七彩的雾气,雾气中隐约有金蚕吐丝的声音......
    喜欢。
  

第12章 耕织密码:田亩之争的科技博弈[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