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144章 不让回家[1/2页]

穿成黛玉她哥后重启红楼 旧青山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这莫非是有什么隐情?”墨竹一听就知道里面定然是有什么事情,只不过他的脸上露出的却是几分疑惑之色来,“难不成那工厂还能将人全部都拘下不让回家?”
     “可不就是嘛!”哪像听到这话的老伯却是一脸的赞同,“原来我们只听那厂子给的工钱多,便想着趁农闲的时候后去赚点钱补贴家用,却不想那些人去了就在没回来。”
     “你们没去找人吗?”墨竹的神色间带上了好奇,然后故意问了一句道,“万一是人走丢了呢?”
     对于墨竹的这个问题,此时的老伯抬手擦了一下自己脸面:“怎么没去找,我们顺着留下的痕迹去了城中找到了那个厂子,结果人家厂子里面的人说是已经签了卖身契,从此就不回来了。”
     “卖身契?”这一下墨竹脸上的惊讶真实了几分,难不成这里面还涉及到了人口贩卖的问题不成。
     “就是卖身契。”老伯分外肯定的点了点头,“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
     “这都签了卖身契,那卖身的银子呢?”对于这个问题墨竹的心中其实早就已经答案,但此时的他还是没忍住问了一句,“没有给你们吗?”
     “银子?”对于这个问题老伯直接就冷哼了一声,“连个铜板都没有,怎么可能有银子,再多问就直接被人打出来。”
     此时的墨竹越发的确定这城中有问题,他回过头看了一眼自家公子,见自家公子正在路边看着自己后,此时的墨竹又是扭头看向了这个老伯:“老伯可有亲眼见过那卖身契?”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92]
     科举从开创(首创时间有汉朝、隋朝、唐朝多种说法,主流观点是隋开创,唐继承并完善 [9293])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 [1],前后经历一千二百余年。 [2]科举制度的主要考试都是定期的举行的。唐朝科举与宋初科举每年举行一次,宋太宗时期改为每一年或二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改为每三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 [35]
     科举考试通常分为地方上的乡试、中央的省试与殿试。乡试第一名为“解元”,中央省试为“省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 [67]
     唐朝科举考试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明算(数学)等多种科目,考试内容有时务策、帖经、杂文等。 [6] [8]宋朝科举考试有进士、明经科目,考试内容有帖经、墨义和诗赋,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明清科举改为考八股文。 [910]
     科举制被认为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 [87],它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93]但在宋代以后,科举的消极性也愈发凸显。 [11]此外,与中国交流密切的古代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也深受科举制影响。
     周代以“乡举里选”的方式,即由“乡老”(族长)等选拔本乡土的贤士,经过地方长官的层层上贡,直达中央。上贡到王的贤士,由王亲自考试,内容是射箭。在周代以前的社会中,只有统治集团家族的成员才有可能接受教育而成为知识分子,国家机构的各个组成部

第1144章 不让回家[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