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一百七十四章 黎明前的黑暗[2/2页]

忍道修真:我摸鱼飞升 义小九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只要给他一个‘绝佳的嫁祸机会,他一定会主动现身。”
     他提笔在舆图上圈出城南的赈灾点:
     “三日后,我会亲自去城南主持赈灾,当众宣布打开苏家在扬州的私仓放粮。赵立冬若想栽赃,定会在那时候动手——比如制造踩踏惨案,或者放火烧粮,再让事先安排好的人喊出我的名字。”
     白骠眼睛一亮:“那咱们就设好埋伏,等他自投罗网?”
     “不止。”苏言嘴角勾起一抹冷冽的弧度,“我要让他亲眼看着,他的阴谋如何败露,让扬州百姓看看,谁才是真正的毒瘤。去通知旭东师父和张公子,让他们暗中联络可靠的世家子弟,三日后,咱们要演一场好戏。”
     灯光下,舆图上的线条仿佛活了过来,一场明暗交织的较量,正在悄然拉开序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
     扬州驿站的厢房里弥漫着淡淡的檀香,高公公捧着白瓷茶杯,指节在杯沿轻轻摩挲。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棂,在青砖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他眉头紧锁,眼前摊着的账册上,“漕粮入库”四个字被红笔圈了又圈,墨迹都晕开了边角。
     三日前那个蒙面人的提醒犹在耳畔:“公公留意码头粮仓,恐有猫腻。”当时他只当是江湖传言,此刻看来,扬州的饥荒哪是什么天灾,分明是人祸。
     账面上显示漕粮足额入库,可灾民们却在街头啃树皮,连门阀世家都在偷偷缩减用度,这其中的关节,用脚趾头想都知道不对劲。
     “赵立冬啊赵立冬……”高公公低声自语,肥硕的脸上挤出几分冷笑。
     谁不知道这位知府是苏家旁支,当年因不满苏言继承家主之位才离京外放,如今在扬州搞出这等动静,背后若说没有猫腻,打死他都不信。
     尤其是码头那几把火,烧得太巧了,刚烧完就有人喊“朝廷扣粮”,不是预谋好的是什么?
     正思忖间,窗纸突然“嗒”地轻响。高公公眼疾手快地按住腰间令牌,却见一张卷成细条的纸条从窗缝塞了进来。
     他展开纸条,上面的字迹清隽有力,寥寥数语却看得他心头一震。“三日后以宫廷名义开仓赈灾,码头粮食已被调包,藏匿之处已探明。待粮出,联门阀共赈,民变可消。”
     高公公捏着纸条的手指微微收紧,指腹摩挲着纸面粗糙的纹理。
     这神秘人竟连赵立冬掉包粮食的伎俩都知道,甚至找到了藏匿点?
     他想起码头那场蹊跷的大火,当时火光冲天,却没见多少粮食烧爆的噼啪声,想来那时粮仓早就空了。
     赵立冬这招够狠,既想借民变毁了扬州,又想把黑锅扣在朝廷头上,用心歹毒至极。
     “可这神秘人是谁?”高公公眯起眼睛,肥脸上的憨厚笑容渐渐敛去。
     对方既能看透赵立冬的阴谋,又能调动力量找到藏粮,绝非寻常之辈。
     他忽然想起三日前蒙面人袖口闪过的半枚玉佩,那纹路……倒像是苏家的家徽。
     难道是苏言?那个传闻中在扬州行医的年轻修士?
     这个念头一出,许多事情顿时豁然开朗。
     苏言在扬州立足,赵立冬必然视他为眼中钉,这场饥荒说不定就是冲着苏家来的。
     而神秘人要他以宫廷名义开仓,既是借朝廷威望稳定民心,也是在帮他这个钦差扫清障碍——毕竟没有朝廷背书,门阀世家哪会轻易拿出私粮?
     高公公将纸条凑到烛火边,看着字迹在火焰中蜷曲成灰烬。
     他看似憨厚的脸上闪过一丝精明:“好一招借势打力。赵立冬想让朝廷背锅,我偏要让他偷鸡不成蚀把米。”
     他起身走到案前,提笔蘸墨,在纸上写下“准”字,又加盖了随身携带的钦差印鉴。
     窗外的风声似乎都变得柔和起来,高公公端起早已凉透的茶一饮而尽,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
     谁都以为他这个太监只会伺候人,却不知在宫里摸爬滚打三十年,这点阴谋诡计还瞒不过他的眼睛。
     “来人。”高公公扬声喊道,“备轿,三日后辰时,随咱家去码头‘查粮。”
     声音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与平日里那副弥勒佛模样判若两人。这场扬州风波,该到收场的时候了。
    喜欢。
  

第一百七十四章 黎明前的黑暗[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