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青阳脸上却没什么失望的表情,反而看得格外仔细。
离开厂房,两人又马不停蹄地去了市工业局,希望能得到一些政策上的明确支持和资源倾斜。然而,接待他们的那位副科长,态度却颇为微妙。
“小陆同志,小周同志,”副科长端着茶杯,慢条斯理地说,“上面下来的政策我们肯定是支持的。”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推诿,“但是呢,具体到这个厂试点,局里的态度是:原则上支持,但资金、设备、工人的开销,全部由你们和港商自行承担, 局里现在财政也很紧张,拿不出钱来支持,而且,既然是改革试点,就得按市场规律办,自负盈亏嘛!”
“那政策指导呢?比如土地、厂房的使用权?电力增容的审批?工人的社保关系?”陆青阳追问。
“这些嘛…都属于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副科长打着官腔,“你们先和港商谈,和工厂谈,拿出一个详细的、可行的方案报上来,局里会研究,只要不违反大原则,该批的会批。
但前提是,不能给局里添麻烦,不能伸手要钱要物!明白吗?”
他最后一句加重了语气,意思很明白:你们自己折腾,成了是政绩,局里沾光;败了,责任自负,别拖累我们。
走出工业局那栋略显气派的大楼,周放憋了一肚子气,忍不住抱怨:“这叫什么事?合着就是光给个名头,啥实际支持都没有?钱、设备、工人工资全要我们自己掏?厂里现在连工资都快发不出了,哪有钱负担这些?这试点还怎么搞?青阳,这就是个烫手山芋啊!”
他越想越觉得压力巨大:“舅舅给的钱是不少,可那是活动经费和前期启动资金,要负担整个厂子改造、设备引进、工人工资,那不是杯水车薪?而且万一搞砸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周放不敢想下去,他第一次真切感受到“自负盈亏”这四个字沉甸甸的分量。
“周放,工业局的态度,其实在我意料之中,改革初期,上面想摸着石头过河,下面怕担责任,甩包袱是常态。”
“可是…”
“别急,听我说,这看起来是劣势,换个角度看,恰恰是我们最大的谈判筹码和操作空间!”
“啊?”周放愣住了,完全跟不上陆青阳的思路。
“你看。”陆青阳条分缕析:“厂里面那么大的闲置面积,那些空置的车间,现在都是负担我们接手,等于是帮他们盘活闲置资产,在合作谈判中,我们可以要求免费或象征性支付极低租金获得这些厂房和土地的长久使用权!这是多大的成本节省?
厂里那些没活干,发不出工资的工人,但对我们,是现成的、有缝纫基础的劳动力!
我们可以要求只接收我们需要的骨干工人,重新签订符合新厂管理要求的劳动合同,彻底打破铁饭碗和大锅饭。
工业局虽然不给钱,但‘原则上支持和‘不违反大原则就批的态度,恰恰给了我们在具体操作上很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只要我们能真正把厂子搞活,做出成绩,他们乐见其成,不会过多掣肘。
他停下脚步,目光灼灼地看着周放:“所以,工业局的条件,不是枷锁,是给了我们一张可以重新绘制的白纸!至于这资金问题,没关系,我自有门路,本来就是和你舅舅合作,咱们不出资金也过意不去。”
喜欢。
第490章 制衣厂[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