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微鞠躬说声“早”;传菜员之间交接餐盘,也会伴着一句“麻烦了”和一个礼貌的鞠躬。
这种氛围也感染了来餐厅的客人。有一次,一位妈妈带着孩子来吃饭,孩子看到员工之间互相鞠躬,也学着样子给妈妈鞠了一躬,逗得周围的人都笑了。妈妈笑着对孩子说:“这是尊重别人的表现,你做得对。”客人们都说,来到这里,总感觉特别亲切,员工们的问候和鞠躬,让他们有一种回家的感觉。以前大家来餐厅只是为了填饱肚子,现在却愿意多待一会儿,和熟悉的员工聊聊天,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自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餐厅里的变化越来越多,员工们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而在后厨,邢成义也没闲着,他正积极地为创新菜品做准备。每天处理完手头的工作,他就会研究各种菜谱,琢磨着如何把常见的食材做出新花样。他知道,光是有好的服务还不够,菜品的味道和种类也很重要。他尝试着把时令蔬菜和肉类搭配,研发出了不少新菜式。比如用当季的春笋和腊肉一起炒,鲜嫩可口;把南瓜和小米打成糊,做成香甜的南瓜小米粥,很受老人和孩子的欢迎。
陈露、徐涛还有熊立雄他们也没闲着,忙着彼此的培训和配合。陈露负责前厅的服务培训,她会把自己多年的服务经验分享给新来的员工,教他们如何更好地与客人沟通,如何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她模拟各种场景,让员工们练习,比如客人对菜品不满意时该怎么处理,客人有特殊需求时该如何回应。徐涛是后厨的厨师,他的刀工特别好,就主动承担起教其他员工切配技巧的任务。他耐心地示范,从握刀的姿势到切菜的力度,一点一点地讲解,直到大家都掌握为止。熊立雄则负责协调前厅和后厨的配合,他制定了更合理的传菜流程,还组织大家进行演练,确保前厅的订单能准确、快速地传到后厨,后厨做好的菜品也能及时送到客人桌上。
有一次,餐厅来了一批旅游团的客人,人数多,点的菜也杂。要是在以前,大家肯定会手忙脚乱。但这次,在陈露的安排下,前厅员工有条不紊地引导客人入座、点餐;徐涛带着后厨员工快速地备菜、烹饪;熊立雄在中间协调,及时传递信息。员工们之间配合默契,互相帮忙,还不忘彼此鞠躬问候。客人们看着这井然有序的场面,都称赞不已。旅游团的导游说:“我们走了这么多地方,第一次见到这么有秩序又这么有人情味的餐厅,下次有机会一定还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餐厅的名气越来越大。不仅公司的员工愿意来,周边的邻里街坊、商户和居民更是常客。大家在这里不仅能吃到可口的饭菜,还能感受到浓浓的暖意。老人专座上总是坐满了老人,他们聊着家常,享受着悠闲的时光;员工们脸上带着真诚的笑容,对每一个人都礼貌鞠躬;后厨里,邢成义研发的新菜品不断推出,受到大家的喜爱;陈露、徐涛和熊立雄他们的培训和配合也越来越默契,让餐厅的运转更加高效。
邢成义偶尔会站在餐厅门口,看着里面热闹的景象,心里充满了满足。他想起上周的演讲,原来“食堂装着过日子的人”并不是一句空话,它正在通过一个个小小的举措、一个个温暖的瞬间变成现实。老人专座上的木牌还在散发着温度,员工们的鞠躬还在传递着尊重,新菜品的香气还在弥漫,这些都让这个餐厅变得越来越有生命力。
周边的商户们也和餐厅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水果店的老陈每周都会送来新鲜的水果,便利店的刘嫂会帮忙代收餐厅的快递,大家互相扶持,就像一家人一样。居民们也把餐厅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个家,有什么喜事会在这里请朋友小聚,有什么烦恼也会来这里吃顿饭,和员工们聊聊天,心情就会变得舒畅。
餐厅里的故事还在继续上演。也许是某个老人在专座上收到了邻居送来的点心,也许是某个员工因为客人的一句称赞而干劲十足,也许是邢成义的新菜品又赢得了满堂喝彩,也许是陈露他们的培训让新员工快速成长。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串联起了餐厅的温暖日常,也让“家”的感觉在这里不断延续。
这里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餐厅,它成了一个充满爱和尊重的地方,一个让大家感受到温暖和归属的港湾。而这一切,都从那次演讲开始,从那个小小的老人专座开始,从那个简单的鞠躬开始,从每一个人的努力和付出开始。未来,这个餐厅还会有更多的变化,更多的温暖,继续装着这些过日子的人,装着他们的故事和情感。
喜欢。
第一百五十四章 鞠躬要微笑[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