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下冬小麦,来岁夏初可获,与粟轮作,田不旷废,收成自增。
     巡视途中,王镜对随行农官道:“今岁秋收尚佳,但仍有一些事项需要留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农官们忙取簿册,屏息待录。
     王镜徐徐道:“其一,作物秸秆粉碎还田可肥土,亦可作饲料、燃料或培育菌菇。秸秆收毕,须清田间残屑,以防虫害滋生。”
     “其二,土地,收粮后宜深耕翻土,破板结以利透气,令庄稼繁茂。亦需依土地情形增施肥料,复壮地力。”
     “其三,粮食储存。新获之粮务必晒透,减水分以防霉变。不同作物需分储,严防潮、虫、鼠害,且要定期检视。”
     “其四,总结经验。详析今岁作物生长、产量等情,以为来岁种植之鉴。轮作亦需规划,勿使一地久种一物,免致地力渐衰、虫害滋生。”
     农官们颔首不已,笔走如飞,唯恐遗漏片言。
     王镜见众人专注,微微一笑:“你们若有不解,也可上书大司农陈登。他通晓农务,性子又耐心。说来也有趣,此人论及农时稻种,能侃侃不休,为了寻一个好地方垂钓,也肯花上几天几夜的功夫。”
     张邈闻言附和道:“元龙确是全才,既能安邦理农,又有这份赤子之心,实在难得。”
     只是那笑容浮在脸上,像层薄霜贴在眼皮上,眼底深处却没什么温度,反倒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沉郁,转瞬便被他掩了过去。
     ……
     日头渐渐偏西,转过几处棚屋,王镜忽然看见几个农妇正在用石磨磨面。谷粒在臼中被捣去外壳,磨成细腻均匀的面粉,纷纷落入下方的木盆中。
     她走上前,笑着问众人:“几位大嫂,这磨着的、捣着的,可是都在为过冬的粮食做准备?”
     一位农妇直起身,用袖口擦了擦额角的汗,脸上堆着实诚的笑:“眼瞅着天就要转凉了,现在不把粮食收拾妥当,冬天一家子就得挨饿。”
     “这新麦磨成面,蒸馍、做汤饼都顶事;那边的粟米脱了壳,熬粥最养人,孩子们冬天喝着暖和。”
     旁边年轻些的农妇接过话头:“可不是嘛,家里老人常说‘秋收不藏粮,冬来饿断肠。除了这些,还得把大豆泡了做酱,黍子晒干了存起来,样样都得提前备着……”
     她擦了擦手上的面粉,抬头看了看天色,“大人,这眼看就到饭点了,不嫌弃的话,到家里喝碗热粥吧?刚磨的新面,蒸了几个馍馍,不值什么钱,却是咱的一点心意。”
     王镜笑着应了,“那便叨扰大嫂了。”
     农妇家的院子不大,却收拾得干净。土坯房里摆着一张粗木桌,桌上很快端上了热气腾腾的粟米粥,黄澄澄的馍馍冒着白汽,还有一小碟腌菜和豆豉。
     “大人别嫌简薄,这都是刚收的粮食做的,吃着踏实。”农妇搓着手,有些不好意思。
     王镜拿起一个馍馍,咬了一口,随即赞不绝口。
     农妇听了,脸上的笑意更浓了。几人就着粥和腌菜,吃得简单却热闹,张邈虽身处其中有些不自在,但也没有扫了众人的兴致。
     席间王镜又问了些家常,比如家里有几口人、存了多少粮,农妇都一一答了,言语里满是对今年收成的满意。
     临走时,王镜叫过随从,取了数锭银子放在桌上。
     农妇见状慌忙摆手:“大人这是做什么!一顿便饭而已,哪能要您的钱!”
     “拿着吧,”王镜按住她的手,“这不仅是饭钱,也是给孩子们添件冬衣、买些笔墨的钱。你们辛苦种粮,养活一方人,这点心意该收着。”她又叮嘱道,“粮食存好了,冬天仔细照看,有难处就去找里正,官府会帮衬的。”
     农妇攥着银子,眼圈有些发红,连声道谢。
     她忽然对着王镜深深一揖:“大人,俺们实在该谢谢您啊。”
     王镜一愣,忙抬手扶住她:“大嫂这是做什么?”
     农妇抹了把眼角,声音带着哽咽,“您有所不知,前几年兖州乱得很,田地荒着没人种,收点粮食还得被乱兵抢去,日子过得提心吊胆。自您收复了兖州,不光没让俺们多交粮、多干活,还减了徭役,让俺们能安安稳稳侍弄庄稼。”
     她指着院里的石磨、墙角的独轮车,又道:“您还让匠师们做这些新家伙,教俺们收割存粮的法子,今年收成都比往年多了三成……孩子们能吃饱饭,老人能安稳过冬,这都是托您的福啊。”
     王镜看着她眼里真切的感激,心里泛起一阵暖意,只道这都是应该做的。而后辞别农妇一家,与张邈等人一同出了院门。
     门外的随从早已备好车马。
     兖州这几个郡县,陈留已经看过,正待把东郡、泰山郡、山阳郡、济阴郡、东平国、任城国、济北国等巡视完毕……
     王镜回头望了眼那炊烟袅袅的农舍,又看了看远处金黄的田野,翻身上马:“走吧,接着去看看兖州的好光景。”
    喜欢。
  

第259章 得玉骨变[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