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sp;五斗米教的信众们聚集在道观前,香火缭绕,符纸飘飞。张鲁身着玄色道袍,手持拂尘,立于高台之上,目光深邃如渊。
     台下,数千教徒屏息凝神,等待天师开口。
     “昨夜,贫道得九天玄女托梦。”
     信众们顿时骚动起来,眼中闪烁着敬畏与狂热。
     “丞相王镜,乃玄女转世,执天机,救苍生。凡我教众,皆需响应朝廷募捐,助玄女平定乱世,福泽万民!”
     话音未落,已有富户高喊:“某愿捐粮千石!”
     “某家出钱五百万!”
     “弟子愿献半数家产!”
     …
     太学之内,槐荫森森,儒袍如云。
     王镜立于高台之上,在她身后立着孔融、蔡琰、杨修等人,皆是当世名士,清流之望。
     台下,数百名太学生肃然而立,眼中闪烁着热切的光芒。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王镜的声音忽如金石掷地,回荡在太学的庭院之中。
     “今黄河肆虐,万民流离;边关告急,将士浴血!此非独朝廷之忧,乃天下人之责!”
     话音未落,孔融已朗声吟诵:“河决天倾万姓哀,书生岂可袖手待?愿倾家财济苍生,不使黎庶泣蒿莱!”
     蔡琰指尖轻拨琴弦,清音袅袅,和诗而歌:“金戈铁马边声急,墨客何曾惜薄财?但得苍生离水火,典衣沽酒亦开怀!”
     诗声琴韵,交相辉映,太学生们的热血瞬间被点燃!
     “某虽贫寒,愿捐三月束修!”
     “此玉佩乃家传之物,今日典当,助赈灾民!”
     “学生愿抄书百卷,售资以助军需!”
     一时间,玉佩、铜钱、布帛纷纷投入募捐箱中,甚至有人当场脱下外袍典当。王镜看着这一幕,眼中闪过一丝欣慰。文人虽无刀剑,但热血未冷。
     ……
     一则“募捐前十者,可赴江东夜宴周郎”的消息像春风一样,一夜之间吹遍了江东各郡。
     “周瑜都督亲自抚琴,此等雅事,平生难遇!”
     “曲有误,周郎顾,若能亲耳一听,死而无憾!”
     酒肆、茶楼、商行里,人们交头接耳,眼中闪烁着狂热的光芒。周瑜的名声,早已传遍天下。他不仅是江东的名臣,更是风雅绝伦的名士,琴艺之高,连当世大儒都为之倾倒。如今竟有机会亲赴他的夜宴,这已不是简单的荣誉,而是一桩足以传家的美谈!
     “快!去账房支钱!”
     “把库里的蜀锦全卖了,换成现钱!”
     “速速备车,我要亲自去募捐处!”
     不到半日,募捐处前已排起长龙。富商们争先恐后,唯恐落于人后。甚至有人当即命人抬着二十箱铜钱,浩浩荡荡地来到募捐处。
     “江东周郎的琴音,千金难买啊!” 那人抚掌大笑,对记账的官员说道,“这二十箱钱,权当某的一点心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官员瞠目结舌,连忙登记造册。而周围的商贾们见状,更是急红了眼——
     “此人出手如此阔绰,莫非这前十名额已定?”
     “不行!某再加五箱!”
     “快!回去再取钱来!”
     募捐处的铜钱堆积如山,账册上的数字节节攀升。
     而彼时周瑜正倚栏远眺,手中握着一封来自翊京的密信。
     他轻笑一声:“主公这一招,倒是妙极。以琴会友,竟能募得百万军资。”
     身旁的陆逊摇头叹道:“只是都督的琴,怕是要被那些铜臭商人玷污了。”
     周瑜眸光微闪,悠然道:“无妨。琴音本无贵贱,能救国济民,便是雅事。”
     话音未落,孙策大步而来,“既如此,我孙伯符岂能落于人后?来人!传令下去,前十者不仅听琴,还可见我舞剑!”此言一出,江东哗然!
     “不仅能听周郎抚琴,还能见孙郎舞剑?”
     “快!开仓!捐粮!”
     “此等机会,百年难遇!”
     短短三日,江东粮仓爆满。
     夜宴当晚,周瑜一袭白衣,焚香抚琴。孙策身着锦袍,持剑立于侧。
     夜风拂过江东水岸,烛火在纱灯中摇曳,将周瑜抚琴的身影映在屏风上,如一幅流动的水墨画。
     琴音清泠,似流水潺潺,又似金戈隐隐。孙策持剑立于庭中,随着琴声骤起,剑锋破空,衣袂翻飞如赤焰。
     人们屏息凝视,如痴如醉,只见屏风上映着白衣人影与赤焰般的剑影,恍若天人共舞。
     琴音清越,如江潮涌动;酒香凛冽,似烈火灼心。
     江东双璧,一曲千金。
     一曲终了,孙策收剑归鞘,朗声笑道:“痛快!公瑾的琴,还是这般令人心驰神往!”
     周瑜指尖轻按琴弦,余音袅袅。他微微抬眸,眼中闪过一丝怀念:“伯符可还记得,当年在庐江,主公以琵琶相和,你舞剑助兴?”
     孙策闻言,眸光一亮,“如何不记得!她那曲琵琶乐,铮铮然有杀伐之气,与你的琴、我的剑,堪称绝配!”
     他说着,又摇头感叹:“如今主公远在许都,竟能想出这等筹谋——让天子题匾、命豪强捐粮,甚至借你我之名募资……天纵奇才,不外如是!”
     周瑜微微一笑,指尖拨动琴弦,轻声道:“主公之才,本就不拘一格。当年她执琵琶时,我便知此人胸有韬略,非池中之物。”
     夜风渐凉,孙策仰头饮尽杯中酒,忽而笑道:“待天下平定,我三人定要再合奏一曲!”
     周瑜颔首,琴音再起,如诉旧约。
     乱世纷扰,故人未远。
     而在翊京,王镜站在丞相府的高阁上,看着一队队运送钱粮的车马进出城门。
     身旁的主簿杨修递上最新账目:“主公,目前已筹得粮食…钱……”
     她望向北方,沉吟道:“还不够。袁绍兵多将广,我们必须准备更多。”
     “传令下去,凡捐赠者,除原有奖励外,另发义捐券。待丰年时,可凭此券减免赋税或兑换盐铁。”
     这招果然奏效。消息传出后,连那些观望的小地主也纷纷打开粮仓。他们或许不懂朝堂大事,但明白盐铁之利与减税的好处。
     一个月后,王镜在相府后院设宴答谢主要捐赠者。月光下,糜竺的义郎玉佩闪闪发光,张邈则不经意间展示着周瑜亲笔所书的请柬。就连平日清高的名士们,也因刻在寺庙石碑上的名字而面露喜色。
     夜深人静,王镜独自站在庭院中。
     她望着满天繁星,想起皇后命妇们捐出的脂粉钱,想起刘协一边揉着手腕一边题字,想起那些为虚名争相解囊的富商……
     世人争逐的权钱名利,不过是棋盘上的棋子。但这局棋,她必须赢。只有如此,方能稳住这个摇摇欲坠的江山。
     远处传来更鼓声。王镜转身走向书房,那里堆满了前线送来的军报。筹款已成,接下来,才是真正的考验。
    喜欢。
  

第232章 慷慨解囊[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