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沐涵回到京都没几天,经济考察组也回来了,
又是不停歇的连续几场会议,各组考察地区不同,所得到的结论也不同。
“我觉得咱们不能搞一刀切,有些地区的民众生活富足,一家双职工甚至多职工,基本的衣食不缺,每月还能有一笔不小的盈余,”
“而有的地区地理环境不佳,粮食生产都是问题,每月到手的口粮以粗粮为主,有的地方甚至一家共用一件冬衣……”
“我真是想象不到,新花国成立这么多年,竟然还有人连一身冬衣都凑不齐。”
想到考察时看到的画面,刘长学神色不忍。
经济考察组成员大多来自京都、沪市这样的大城市,而简沐涵在派发考察任务时,则有意将他们分散到一些落后地区。
屁股决定脑袋,身边的环境也会固化他们的思维,容易产生身边即世界的错觉,那就,自己下去看看。
而简沐涵的消息则大多来自于519情报部门、回去探亲的警卫连战士,这些战士,来自花国的四面八方,有工人阶级出生,也有农民阶级出生,有来自于广阔的平原,也有来自偏远山区,
家境好的、家境差的,在日常与她的相处中交织成一幅复杂的画卷。
同样是家中新添了孩子,有人想给孩子喝奶粉,而有人则只期望给孩子每天喂一顿米糊。
刘长学脸蛋焦黑,与出去考察之前办公室老干部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但此刻的他,再也不会说出“我们的计划能满足百姓基本需求”这样的话了。
“我赞同,全面放开,影响最大的会是最底层、连温饱都难以实现的人民,他们手中没有余钱,通过市场交易获得所需更是无稽之谈,”
“我提议,应该让市场向有市场的地区倾斜,让计划向最底层百姓倾斜,让市场能够反哺计划。”
“我认为可以稳妥一点,先选几个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看看效果。”
“对,有了经验,才能逐步递进与扩展。”
“简同志,你认为呢?”
“我认为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不过我也有一个想法,在试点中,可以再加入几个农村地区。”
“农村地区?简同志这话何解?”
“刘同志,麻烦你向大家说一说考察期间看见的具体情况“”。”
简沐涵看向刘长学。
“通源县地无三尺平,无法进行机械化操作,相较于平原地区,它的种植难度高了不是一星半点,但最重要的不是耕种问题,而是土地,那里的土地,不适合粮食作物的生长,无论是水稻、小麦、高粱,收成都有限,”
“产量低下,还要优先完成征购任务……”
都说只要有地就饿不死,这句话,似乎也不太准确了。
“花国幅员辽阔,地形各异,气候不同,就连花草树木的种类都不相同,”
简沐涵适时接上刘长学的话,
“之前,为了花国的农业生产,一些不适合种地的地方同样会被纳入计划指标体系,比如最开始统一开垦宜耕荒地、生产队按照上级下达的指标种植指定作物,”
“特殊时期特殊办法,能理解,但现在农作物进入高产时代,这部分不适合种植的土地是不是就可以退出来了?”
“我们之前不是有特殊豁免政策的吗?”
有人发出疑问。
“有,盐碱地、高寒地区等自然条件极度恶劣的地区在经过上报、审批之后,可以改种经济作物或退耕,”
“可不是所有
第446章 红蓝对抗1[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