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中漂着半浸水的巨木,那是送往建业造船坊的材料;城东的冶铁坊浓烟滚滚,矿石在熔炉里淬成精铁,叮叮当当的锻打声能传到十里外,这些铁器要撑起江东水军的甲胄与弩机。
“县城的青砖缝里还嵌着旧痕。当年孙翊在此主政时,丹阳郡下属几个县城常有着他的战马足迹,如今大槐树下树影婆娑,却总有人说起那场刺杀。边洪的刀光、戴员伪览的叛旗,都成了老吏们酒后的喟叹。
“虽然宛陵依旧是丹阳郡治所在,这石城中心的市坊里,山越部落的铜器与吴地的丝绸并排摆着,往来的商队的叫卖声,混着征兵的鼓点,把这座城的筋骨敲得愈发坚硬。”
这是袁绮绮在《小袁游记——石城篇》中写下的一段。
或是因为走出家门见天见地见众生的缘故,她竟是无所顾忌起来,议论起当年孙翊之死。
“盘桓在此处此地,我总是忍不住想,已故丹阳太守孙翊之死,究竟该由谁负责?是孙翊本人吗?他果敢勇猛,暴躁易怒,却疏于防范,过于轻信下属,终遭背叛绞杀。
“其实,当时的江东当权者,也该负其中一部分责任。的确,当年孙权痛失三弟,可谓痛得撕心裂肺,事后孙权虽然急速回兵镇压丹阳叛乱,又将孙翊的妻小接回孙家抚育赡养,善后之事也算做得周全。可孙权对于事前准备以及对事态的预料,终究是不足。
“这便不得不拿当年小霸王孙策临终前的决策来比较一番。据说张昭等人都以为孙策临终会将大任托付给三弟孙翊,毕竟孙翊与孙策作风相似,勇猛善战,冲锋陷阵宛如小霸王翻版。可孙策偏选了与自己性格不同的孙权,即便孙权军事指挥能力稍逊,但长于用人,善于驭下。
“世人都记得,当年孙权哭得像个泪人,连曹操都不信这个十八岁的年轻人能撑起江东大局,可孙权做到了,也印证了孙策的安排何其正确!
“小袁想说的是,孙策的正确决策并非临终前的灵光一现或出其不意特别安排,而是孙策多年来的有意培养的结果。孙权自十一二岁时便被大哥孙策带在身边,无论是打仗还是治理郡县,都在耳濡目染中学习谋略、运用谋略。孙权十五岁时,他离开大哥孙策前往阳羡担任县令,身边有吕范等正直之人辅佐指导,十八岁时再有周瑜、张昭等忠心元勋相助,他的成功便不那么难以理解了。
“这与孙翊的失败乃至死亡又有何关联?有关联。正如孙策清楚几个弟弟的个性特点,孙权也明白三弟孙翊的长处与短板。孙翊性格严厉暴躁,喜怒皆形于色,叔叔辈的老熟人朱治曾数次责备劝说孙翊,以道理相喻,可他终究难改。可以想象,孙翊这般个性,最易得罪人,尤其是亲近的部下与朋友。
“果然,孙翊到丹阳上任后,以礼征召盛宪旧部妫览为大都督、戴员为郡丞。可妫览、戴员亲近边鸿,又数次被孙翊责难,便密谋叛变。待孙权出征江夏太守黄祖,他们便寻到机会行此奸计。
“呜呼哀哉!孙权让亲弟弟担任丹阳太守,寄予厚望,可正是这一安排,暴露了孙翊不善用人、性格暴躁的短板,乃至丧命,可叹,可叹!”
喜欢。
第312章 议论当年孙翊之死[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