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07章 小袁游记——舒城篇[2/2页]

穿越三国:成为孙权的心尖宠 黛绿不是妃子笑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可谓是美食!
     孙权立马提笔写信问袁绮绮:“这究竟是什么?用什么做的?是不是其中有什么故事?”
     袁绮绮本就善写,当天夜里便把这几日见闻和做这吃食的经过写成短故事,寄给孙权。
     名叫《小袁游记——舒城篇》,以第一人称,故事很写实,人物、地点、事件无一虚构,简直让孙权如临其境:
     “”大家好,我是小袁。今天,想请大家跟随我的足迹,探访千年名城,江东周郎的故乡舒城县。
     舒城县的城墙看着不高,垛口却修得格外机灵 —— 每三个垛子就藏个猫耳洞,里头能蹲俩拿弩箭的兵,瞅着跟地里冒出来的蘑菇似的。
     小妹扒着墙缝往里瞅,咂嘴道:“行啊,这法子比庐江的箭楼省木料,敌军来犯,钻洞里放冷箭准头还高!”
     小妹定是嫉妒了吧!这舒城县防御设施比过它的邻居啦。
     周郎故居青砖黛瓦,院角老槐仍劲挺。堂前石碾刻浅痕,西厢房窗棂雕水纹,似藏当年少年演兵、轻摇羽扇的风致。
     在这里,仿佛能听见孙朗当年,与周郎你一言我一语,少年意气撞得火花四溅,彼此英俊异才,总角之好,难舍骨肉之分。
     城里其实还算热闹,窄窄的青石板路边,一簇簇的草棚子挨挨挤挤,卖菜的老叟把冬瓜摆得跟列队的兵卒似的,穿粗布短打的汉子扛着新劈的柴火往军营送,路过时还跟守城的兵哥击个掌:“今儿的柴够烧三大锅!”
     最有烟火气的是这街角的杂货铺,门板写着 “修锅补碗” 的大黑字,里头掌柜正给个小娃用铜丝缠裂了的陶碗,像给它戴了串金镯子似的。
     大伙儿看得正是乐呵,却被一股怪味儿熏得捏住了鼻子。
     那是个豆腐坊。坊主是个红脸膛大叔,他身旁的大娘正在唉声叹气:“这玩意儿搁不住,放不得,卖不完就得馊。”大叔脸上也没有高兴的神色:“卖不完,拿回家也吃不了,怎么办。”
     是呀,馊了的豆腐,送人也没有人要。
     我让小葵递给大叔大娘几十钱,收了他们的豆腐。大娘大叔倒是千恩万谢。
     回到县治,阿耀问我卖这些馊豆腐做什么,还说若要接济百姓也不是这么不留名地办。
     我且不告诉他们为什么。
     我与小葵把豆腐们切成小小的方块,浸在或用花椒盐水中,把烧柴后的细灰筛去杂质,用来裹这些小方块儿豆腐。
     裹了灰的豆腐装入透气竹筐,挂在通风阴凉处,默默静置了三五天。
     等到豆腐慢慢发酵,表面微微发黏,透出独特香气时,外表已经变得胖乎乎的,表面还泛着油光。我拿了一个小方块,拿刀切开,里头嫩得跟冻子似的,
     这是我第一次做“臭豆腐”,没想到效果还挺不错。
     我和小葵尝试了两种吃法,一是把臭豆腐蒸后淋上麻油、撒葱花,这种口感嫩得像布丁;二是油煎至外皮酥脆,蘸上酱料吃,若是有辣椒面和蒜泥,就是人间天堂一般的滋味。
     小妹说,这废物臭香交织,越嚼越有滋味:“不错不错,我们将这种做法发扬光大,回头让军营伙夫天天做,馋死对面曹老头!”
    喜欢。
  

第307章 小袁游记——舒城篇[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