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又商量了一会,算是定下了下一步的工作。
倪永孝需要在港岛再待几天,组织一个包含律师、会计、审计的专业投资团队。
之后,就是带着团队核实他之前做的调研数据,确保全都真实可靠。
再跟深城相关官员,签订一系列合作协议。
最后,就是找承建商。
这个倒简单,对岸有不少国资土建单位可以承接。
建设图纸也不复杂,他们已有超小型发电站,等比例放大后稍作调整即可。
倪永孝倒是提了,对岸希望林祖辉亲自过去谈。
省厅、市政府都提了类似想法。但林祖辉拒绝了。
他最多在最终签约,或谈判陷入僵局时过去。现在过去,那就没缓冲了。
要么一次谈成,要么直接谈崩。干脆不过去,等整个项目尘埃落定,或卡住时再说。
确定完这些事,环保公司的会议就算结束了。
至于环保公司的年终奖?不过是每人本月薪资多发2000块,管理层也无特殊待遇。
股东分红?一样没有。
倒非林祖辉小气,而是环保公司根本没必要多发奖金。
员工工龄高低、留存率,这些都无所谓。
每天就那点简单工作,工龄一个月的员工,跟工龄十年的,根本没差别。
管理层也一样,赚钱多少与他们是否努力、敬业无关。
公司已实现标准化,只需严格执行公司要求即可。
一辆车每天收多少垃圾,跑多少地方,甚至中间喝水吃饭的时间都算死了。
一个街道配几个环卫工,清扫多少区域也早有计算。
能干得好就继续,干不好就走人。
工业化时代,讲人情味根本办不了真正的大企业。
永辉集团奖金优厚,那是工序繁多,还需直面消费者,每位员工都可成为企业的宣传大使。
高层派发重奖,是需要他们努力提升业绩,多为公司赚钱。
环保公司哪有这些?都快垄断了!你能在不同超市买菜,还能选择哪家环卫公司收你家的垃圾不成?
等两人出去各自忙活,林祖辉便翻起了拍摄计划。
《永辉人生》的拍摄剧本写得不错。但越真实,越平淡,就越没吸引力。
纪录片又不能完全脱离现实,走胡编乱造的路线。
他顺着之前的思路,写了几点要求:
模式转变: 从纯记录模式,调整为访谈模式。花钱请一群港岛大明星做采访者,原先的主角做受访者。
演绎方式: 采用穿插、对话、评论的方式演绎。直白说,就是用明星效应吸引观众。
宣传联动: 同步投放宣传物料。我们有几百个门店,每天消费客户不少。用纪录片宣传永辉超市,自然也可通过永辉超市宣传纪录片。
播出时间: 绝对避开深夜档!不说挤进周末黄金档,至少也得是周末的晚间档。一周一集,哪怕砸钱也得进。
写完这些,林祖辉不拖拉,用桌上内线电话联系了王凤仪。
“凤仪,在忙吗?”
“我没什么事,你那边结束了?”
“对。我刚又看了拍摄计划,你过来一起讨论下。”
王凤仪答应一声,挂了电话。
没让林祖辉等几分钟,她便推门而入,自然地坐到他对面。
“辉哥,正好我也有事找你。待会你有空吗?”
这倒问得林祖辉有点奇怪——早上不是说让他今晚别过去吗?她要休战几天来着?<
第422章 年底总结完成,明星战略[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