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祖辉没急着哄王凤仪。
女人就这样,你越上赶着哄,她可能越来劲。
他拿起桌上电话拨通内线:
“送两杯咖啡进来。” 随后拿起那份剧本,坐到王凤仪对面的沙发。
离十点开会还有半小时,正好看看剧本打发时间。
这份纪录片“剧本”,严格说只是意向书。
没有具体故事,没有分镜脚本,只有分集计划和拍摄意向,看着倒是简单。
第一集片名《萌芽》。
计划从一位乐观、积极、家庭美满的中年农民视角切入。
镜头将跟随一颗蔬菜,从种子破土到成熟采摘的全过程。
中间穿插田园风光、农民生活,意在展现勤劳与健康。
之后几集大同小异:运输司机、工厂检验员、清洗工、包装工……
视角转回港岛后,是供应链工人、调拨司机、门店店员、最终消费者。
最后一集《桥梁》最有意思,主角赫然写着王凤仪的名字。
内容其实聚焦吉米的工作——从永辉超市的构想到与对岸官方交涉,从农场、工厂建设到门店扩张。
最终带出超市的经营理念:将健康、便捷、新鲜、平价的生鲜,送入每个港岛家庭的餐桌。
林祖辉没急着写意见,也没开口。这份“拍摄计划”本身写得不错。但纪录片……天然吸引力有限。
播出时段常被安排在深夜、午间或凌晨。即便此时娱乐匮乏,电视播放总有人看,但既然投入资源去拍,他自然希望吸引更多眼球。
此时摄像技术远逊后世。虽然能用胶片,但电视分辨率仅480P。拍得再精美,荧幕上也是一片模糊。
微距、超广角镜头实现困难。未来无人机轻松搞定的航拍,现在得动用直升机或高耸的摇臂。
想靠画面取胜?难如登天!
他正想得出神,对面王凤仪的气似乎消了些。
见他翻完剧本半天不语,只皱着眉头沉思,忍不住伸手在他眼前晃了晃:
“哎!看也看完了!说说,这剧本怎么样?这可是我陪着两变的拍摄组,开了三天会才定下的!”
林祖辉回过神,一时也没完善想法:
“方案还行,就是……太平淡了。拍出来会是部不错的纪录片,但不够抓人。”
“除非能挤进黄金档,看的人或许能多点。”
王凤仪认同他的看法,但早有心理准备:
“纪录片就这样,受众窄。又不是拍电影电视剧,不吸引人是常态。”
不吸引人?那就加点“料”!画面受限、故事平淡?那就靠明星引流!
每集找个大明星融入故事,冲着那张脸,观众也能多点。
还有,首轮播出必须抢黄金时段!
林祖辉直接拿过桌上的笔,在剧本末尾空白处写下这两点要求。
他没递回剧本,抬腕看表——离十点只剩五分钟。
他轻推正伸长脖子想看写什么的王凤仪:
“行了,先别研究。刚想到两点意见,下午我再仔细看看。该去开会了。”
王凤仪差点忘了自己还在生气,被他这一碰才想起来。
她“哼”一声站起来,狠狠一甩长发,一边朝门外走一边给自己找台阶:
“哼!我是关心工作进度!别以为我不生气了!赶紧开会去!”
林祖辉笑呵呵不争辩。王凤仪偶尔使点小性子,倒有几分可爱。他随手抓起办公桌上的笔记本,就跟了上去。
“王总好!”“王总早!”<
第416章 纪录片困局,永辉集团年终奖[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