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6章 病榻烛泪[1/2页]

浮生重启录 信手闲书聊东西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建安二十六年冬。
     铜炉里的龙涎香烧得太旺,熏得人头晕。
     我望着父皇卧榻上绣着的云纹锦被,想起章武三年白帝城的烛火——那时他的手指也是这样抠进我手腕,滚烫的泪砸在龙袍上,却只看见诸葛亮的影子。
     “阿斗......”他的声音像浸了水的绵纸,比前世建安二十六年更虚弱。
     我慌忙握住他的手,触到掌心的老茧——那是常年握剑、握马鞭的痕迹,如今却连我的手指都握不紧。
     腕间玉珏突然发烫,与他枕边的半块玉璧遥相呼应,正是当年孙夫人夺嫡时摔碎的那对。
     “莫怕......”父皇勉强笑了笑,眼角的皱纹里盛着泪光,“丞相......是大才......”
     话未说完便剧烈咳嗽,床头的华佗再造散洒出半盏。
     我望着站在帐外的诸葛亮,青衫上落着雪,手中捧着的,正是前世那道“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的遗诏草稿。
     喉间像塞了团火。
     我知道这一年,父皇会因荆州失利和关羽之死大受打击,身体每况愈下;我知道明年他会称帝,后年便会东征东吴,最终病死白帝城。
     可此刻十四岁的我,只能装出懵懂的模样,用袖口替他擦汗:“父皇安心养病,汉中的军报,儿臣已让丞相府整理妥当。”
     父皇的瞳孔骤然收缩。
     他显然没想到,向来不谙政事的太子,竟能说出“军报”二字。
     他望向诸葛亮,目光里有疑问,有释然,更有几分悲凉——像极了前世他在白帝城,看见我跪在诸葛亮身后时的眼神。
     “陛下聪慧......”诸葛亮终于开口,声音里带着不易察觉的哽咽,“太子已能协理尚书台,陛下尽可放心。”
     他上前半步,将遗诏草稿藏入袖中,袖口的八阵图纹样扫过父皇的被角,“亮已着人重抄《孟子》,待陛下康复,可亲自教导太子。”
     我盯着诸葛亮藏起的遗诏,指尖掐进掌心。
     前世的遗诏,让我做了十年提线木偶;今生的遗诏,此刻正在他袖中,墨迹未干的“托孤”二字,像极了五丈原的殒星,注定要砸在我头顶。
     更漏声在殿角响起。
     父皇渐渐睡去,手指却仍紧紧攥着我的衣角。
     我望着他鬓角的白发,比前世此时多了三成,忽然想起建安二十四年,他在定军山斩夏侯渊时的意气风发——原来英雄迟暮,从来不是慢慢凋零,而是突然被命运抽去了脊梁。
     “太子可知,”诸葛亮忽然低语,声音混着炭火的噼啪,“陛下此次病倒,与闻关羽噩耗有关。”
     他望着窗外的积雪,“云长败走麦城时,曾遣人送书至成都......”
     “是劝父皇放弃荆州?”
     我接过话头,看见他眼中闪过惊讶,“儿臣看过军报,吕蒙白衣渡江时,公安傅士仁、江陵糜芳不战而降。”
     诸葛亮的眉峰深了几分。
     他自然知道,这些情报本该只有丞相府和尚书台知晓,却不知我早已让黄皓在驿站安插了耳目。
     “太子的确长进了。”
     他忽然苦笑,“可有些事,知道得越早,痛得越深。”
     帐中传来父皇的呓语:“云长......翼德......”
     我望着他皴裂的唇角,忽然想起前世张飞在阆中被刺杀,首级送往东吴时,父皇连哭三日的场景。
     玉珏在袖中发烫,我忽然明白,就算我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却改变不了这些忠臣良将的结局——关羽的傲,张飞的暴,早已写进他们的骨血,成为蜀汉兴衰的注脚。
     “相父,”我忽然转身,盯着他眼中的血丝,“让儿臣去一趟阆中吧。”
     诸葛亮怔住,显然没料到我会提出这个要求。
     “翼德叔父脾气暴躁,”我继续说,“儿臣带着皇后的家书,或许能劝他善待部将。”
     诸葛亮凝视我良久,忽然从袖中取出张飞的奏报:“车骑将军近日鞭打士卒,已致三人重伤。”
     他的指尖划过“范疆、张达”的名字,“若太子愿去,亮可安排陈到的白毦兵随行。”
     我接过奏报,看见张飞

第6章 病榻烛泪[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