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此时显然已经激动的难以自持。
可此时正说道兴处的赵牧,却是不再给他歇一口气的机会了。
赵牧抬手用手比划了个三出来,便继续洋洋飒飒说道:“这……第三级,便是这乡试,也可称省试。”
“此乃鲤鱼终须跃过的那道龙门,待秀才们有了地方衙门的见习经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感受过民生百态政务繁难,这时再考,考题自当有所不同!”
“因此,这乡试题目则需更深入且更专精,可直指国计民生或地方各州府的实际症结。比如‘漕运改良之策,‘边镇屯田利弊权衡,‘析某地水患治理之得失等……”
“并需要求答卷者不仅要有见解,更要结合其见习经历,言之凿凿且言之有物,策之可行!”
“而乡试考中者,则可授举功名!”
李承乾毛笔都快冒烟了,飞快的在册子上记下“乡试得中者称举人......”
“而举人,便真正踏上了这新科举的分水岭!”
“拥有了入仕与深造的双重资格!”
“选择入仕者,可赴地方担任诸如县丞,主簿,典史,甚至偏远下县的佐贰官,实实在在地接触治理一方的事务,从微末处着手承担职责!”
“而选择继续深造者,由吏部或相关衙署遴选,可入中枢六部,或九寺乃至中书门下,东宫詹事府等要害部门!”
“并在其中担任行走,书吏或见习郎官之职责,虽无决策之权,但在各部堂上官的直接指导下,参与具体政务的处理、文书的起草、策论的研讨!”
“而他们要学的,是整个帝国中枢的运转脉搏,是庙堂之上每一个决策背后的深远考量!”
李承乾光是听到这儿,便心知先生所说这一阶段科举考试的关键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这所谓的深造者,便是在给未来的朝廷中枢选拔人才!
先生这简直就是神来之笔!
李承乾笔下如飞,郑重记下举人之后的这两条路径。
地方基层实职与中枢重要衙门的见习。
每一条,都是通向未来重臣的坚实台阶。
说罢这乡试和举人,赵牧总算停顿了顿,还饮了口茶,并直到见李承乾已经悉数记下,这才继续开口道。
“最后,才轮到这春闱!”
“春闱得中,那便是进士!”赵牧的指尖点向那无形的最高峰,“唯有闯过省试成为举人,并在这地方或中枢的炉火中历练多年,磨砺出真才实干,证明自己堪当大任者,方有资格站上这最终的考场!”
“进士科之题目,当以国家命脉所系,国策大政!”
“甚至是国家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与机遇为核心出题去考!”
“考中者,方是真正的经世栋梁!”
“而其授官起点……”赵牧的目光陡然变得锐利而深远,话语掷地有声:“一律从从六品实权官阶起步!”
“京畿要县的县令、六部要害司署的员外郎或主事!”
“边州要冲的通判、军府的司马!”
“毕竟能在我提议的这新科举中达到此处者,已经是在朝中实习或是地方事务中磨砺多年,已经对朝政,对国事都有了一个深刻的认知。”
&nbs
第二百九十七章 谄媚的太子[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