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十章 生活[2/2页]

沪上危情 我系统呢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     原来这几天讲野史的是你啊!小黑子!
     小黑眼都没眨,又往前凑了凑,神秘劲儿更足:
     “这个不行?那换一个——
     说那吕布奉先之勇武,盖世无双!然而为何甘愿做三姓家奴呢?嗨哟,纯是瞎传!他其实是......三家性......”
     老板娘端着面过来,面碗‘咚地搁在桌上,鳝糊的香混着白气漫开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陆师傅,明天早餐就换个口味,今天将就吃啊。”
     “客气了,客气了......”
     小黑就此打住,斜眼瞧过来,嘿嘿笑。
     ......
     马有失蹄,人有失手,老师傅也有被暗算的一天。
     作为三观端正,思想保守的人士,他及时脱离出来,郑重表示对这些披着笑料外衣的无端构陷不感兴趣,它会解构很多英雄人物在心目中的形象。
     俗称,滤镜碎了。
     然而这些奇怪的知识像白纸上的墨点,越抹越乱......
     吃过早餐,陆砚准备散散步,顺便去村里看看当地工艺品的成色。
     额,先去混个脸熟,日后好砍价。
     老板娘说,‘附近几户人家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记得去了报她的名字,不会被坑。
     也不知道落到实打实的价钱上,能有几分情面折扣......
     接过沈秀娥写的地址条,跟张野交代了今天的测量事宜,便出门往南边走。
     田埂边的马路刚被露水浸过,土黄色的路肩枯了一大片野草。
     越往村里去,上海的钢筋水泥气就越淡——
     矮墙糊着黄泥,屋顶瓦片上堆压陈年的茅草,墙根堆着编到一半的桑枝筐,没栓绳的小黑小白小黄翘着尾巴四处晃荡。
     粗粝得实在,和陆家嘴的玻璃幕墙是两个世界......
     陆砚没有那么嫌弃,只是有点想念过去的日子和过去的人......只是,还品不出人们说的乡土韵味。
     “找老王师傅?我带你去!”
     问路的时候,一个黑瘦中年汉子从桑田埂钻出来,手里攥着镰刀,刀背上着锈。
     他是村里收桑枝的,姓赵,得知有人要进村看工艺品,便热络凑上来。
     交换完姓名、来历,没走两步,赵老汉突然从裤兜摸出包烟,红盒软壳,算得上方正货。
     他抖出一根递过来,指尖捏得紧:
     “来根?这烟不伤嗓子。”
     陆砚微微发愣,眼前排场倒出乎预料。
     “不用,谢了。”
     他摆手时,瞥见对方眼里掠过丝得意,像展示什么了不得的家底。
     随后一路攀谈,赵老汉的话匣子就没关过:
     “你别瞧不上咱村,”他踢开脚边的桑木废料,言语带点不服气,“咱村谁家没点手艺?王老五的爹会雕蚕匾,李婶的娘会缂丝,就连我媳妇,编的桑枝篮在镇上集市都抢着要!”
     又往地上啐了口,“那些叫‘手艺人的,不就是比咱多块牌子?论功夫,谁比谁差?”
     话里的酸气裹着桑田的土味,直呛人。
     陆砚没接话,只望着路边墙头上晒的蚕茧,白花花的像堆碎雪——
     想来还真是,手艺藏在日常里,不必非得挂在嘴边,也不独属于名家、大家。
     转进条窄巷,尽头就是老王师傅家。
     土坯房,旧木门,门板上刻着歪歪扭扭的‘蚕字,窗台上摆着个陶盆,里面养着株仙人掌。
     据说——这不是野史!
     据说被央视报道过,老师傅四十多年手上功夫,是有传承的、当地的活招牌。
     刚到门口,赵老汉就换了副模样。
     镰刀往墙根一靠,堆起笑,皱纹里的泥像是被熨平了:
     “王师傅!王师傅在家不?上海来的贵客看您来啦!”
     他声音拔高了八度,尾音带着点刻意的甜,和刚才骂‘虚名的劲儿判若两人。
     屋里传来咳嗽声,一个白发老汉掀帘出来。
     老赵几步迎上去,语气亲热得发腻:
     “您老精神好啊!看这脚步,比我还稳当!”
     陆砚站在巷口,看赵老汉弓背陪笑的样子,突然明白过来:
     刚才那包烟,那番不服气的话,或许都藏着点,虚张声势。
     这村里的人情世故,比他算的建材账,要绕得多......
     没有急着上前,只望着窗台上的仙人掌——
     刺尖沾着的阳光,着实比老赵这个看似淳朴的汉子,更实在些。
    喜欢。
  

第十章 生活[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