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这将是能源的革命,我们若是能掌握氦3就掌握了未来,无人化工厂,Al智能,大数据中心等等,都需要天量的能源,因此月球基地的建立是必需的,你们的目标是如何实现,而不是反对。”杨镜舟定下了基调。
     “想要在月球上建立基地,常规方法肯定是行不通的,自动化机器人将是关键,这是我们团队给出的方案。”冷明川站起身来,自信满满地展示着手中的方案。
     他首先指出了在月球上建立基地所面临的核心挑战:
     其一,通信延迟问题。地月之间的单程信号延迟约为1.28秒,往返则超过2.5秒。如此长的延迟使得实时操控变得几乎不可能,这对于基地的建设和运营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障碍。
     其二,极端环境的影响。月球的月夜温度极低,可达180℃,同时还存在着月尘、辐射以及崎岖的地形等因素。这些极端条件对机器人的性能和耐久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其三,能源限制。由于月球上没有大气层,太阳能成为了主要的能源来源。然而,月夜期间长达14个地球日,这意味着机器人在这段时间内要么进入休眠状态,要么依靠核电池来维持运行。
     最后,可靠性要求极高。由于在月球上进行维修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整个系统必须具备高度的容错能力,以确保在出现故障时能够继续正常运行。
     二、操作模式
     1. 遥操作(Teleoperation)
     步骤:
      首先,地面团队会通过深空网络(例如NASA的DSN或中国的佳木斯/喀什站)接收机器人传回的图像和数据。这些图像和数据包含了机器人周围环境的信息以及其自身的状态等重要内容。
      接下来,地面团队根据接收到的图像和数据,对机器人的路径和动作进行规划。他们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地形、障碍物、任务目标等,制定出最优的行动方案。
      然后,地面团队将规划好的路径和动作转化为指令序列,并将这些指令上传至月球机器人。这些指令会告诉机器人如何移动、执行任务以及应对各种情况。
      最后,机器人接收到指令后会按照指令执行相应的动作,并将执行后的新数据传回地面团队。地面团队会对这些新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以确定机器人是否按照预期执行了指令。如果发现问题或需要调整,地面团队可以再次发送指令,形成一个闭环的操作过程。
     案例:
     “玉兔二号”月球车就是采用这种遥操作模式。它每进行一个动作都需要地面团队的确认,因此其日均移动距离约为10米。这种操作模式虽然相对较慢,但能够确保机器人的安全和任务的顺利进行。
      美国NASA的“毅力号”火星车也采用了类似的原理。尽管由于火星与地球之间的距离较远,指令传输存在约20分钟的延迟,但“毅力号”仍然能够成功地执行各种任务,展示了遥操作技术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2. **半自主模式(SemiAutonomous)**
      **原理**:
      地面发送高级目标(如34;前往A点采样34;),机器人自主避障、规划路径。
      依赖传感器(激光雷达、相机)和AI算法实时决策。
      **技术**:
      SLAM(同步定位与建图)构建3D地形模型。
      深度学习识别岩石/坑洞(如NASA的AutoNav系统)。
     3. **全自主模式(Full Autonomy)**
      适用场景:通信中断或紧急任务(如避开突然坍塌的地形)。
      例:ESA开发的34;DAEDALUS34;月球洞穴探测机器人,可自主探索未知区

第358章 月球基地[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