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r/>     领兵一百,关羽带兵就要攻山。
     李孟羲朝后看,后边跟着跑的乡勇们扛着长矛,跟在被马蹄扬起的灰尘之中,紧跟慢跟,生怕跟不上。
     李孟羲发现,乡勇们以步行的速度,跟得上战马。
     看来,关羽有意控制马匹速度,不至让骑兵和步兵脱节。
     学到了一点。主将应该,与军并进,不能脑袋一热或者杀疯了一个人冲到前边,以至和后边的部属拉远距离。
     且不说主将一个人孤军深入危险与否,没了主将指挥,后方军士万一生乱,就没人节制。
     军阵即乱,敌人不打,踩踏也会死不少人。
     关羽领兵至山下,山上营寨中,也有黄巾军的身影,仓促从山顶赶下,赶至半山腰山道正中,一处较为平缓的平台,扼守山道。
     “吁!”关羽勒马,停在了山脚下不远。
     “羲儿,你观山上黄巾军势如何?”
     关羽仰头看了片刻,转头问到。
     李孟羲闻言,便从马上跳了下来。
     往前走了一步,李孟羲手掌遮掩着额头,抬头上往,耳闻山上黄巾叫骂挑衅,看着半山黄巾,人影绰绰,也分辨不出什么军势。
     只是觉得,黄巾阵型不齐。
     看了片刻,没看出究竟。
     李孟羲抬头,如实回答,“关将军,某不会观阵之法。”
     “嗯。”关羽点了点头,手拂长须,出言教导到,“羲儿,以你看,半山黄巾有多少人?”
     “不知。”李孟羲摇头。
     “三百有余。”关羽回复。
     李孟羲好奇,“……关将军如何看出是有三百余人?某就看不出来。”
     关羽仰头呵呵一笑,抬手指点着,“若其旌旗整齐,可由旗帜断定人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军中每十人一什,什中一人持枪旗,百人为一伯,百人之中,必有大旗,五百人之众,必有将旗。
     而山上黄巾,是溃兵聚集于此,旗帜不备。
     故,无法凭旗帜断定兵力。
     至于,某如何知晓敌军有三百人……日后孟羲多历战阵,便也能知晓。”
     李孟羲听明白了。
     原来,判断人数的方法,大致两种,一种,对于编制健全的敌军,看旗帜大致就能判断其兵力。
     又或者,凭感觉。
     仗打的多了,战场上扫一眼,敌军多少人,大致清楚。
     “羲儿,且再看,半山数百黄巾阵势如何?”
     “似乎纷乱不堪。”李孟羲并未看到黄巾有列出齐整的阵型。
     “不错。”关羽点头。
     “还有,我军已至山下,黄巾居高临下,一矢未放。为何?溃兵军器遗失,外强中干。”
     “故,此山黄巾,不足为惧。无有弓弩,彼如何守山?我军可一战而胜。”
     关羽评点到。
     李孟羲恍然大悟,连连点头。
     观敌军势,一者,看其阵列是否齐整,阵列齐整与否,便可看出敌军训练是否充足,军纪是否良好。
     二看敌军列阵之处的地势,由此,可以看出敌将的军事才能。
     从第二点,便可看出,聚集了这一伙儿溃兵的黄巾小头目,战略眼光还是有的,没有困守山顶营寨,而是于山道阻击。
     这样,就留有了迂回余地。
    喜欢。
  

第23章 观势[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