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目的不一样,但是实现双方意愿的过程是一样的,各取所需。只有这样,动兵成功的几率才大。
擅动刀兵是不详的,大地下面的水代表着危险。水在下面好好地流着,刀兵就是保护神。
大将永远在前面领兵冲锋,更兼保护统帅的作用。中间的才是统帅,后面是大部分的军队和君王。统帅虽然是一支军队的统帅,但是军队和国家都是君王的,只不过军队的统帅是君王的打工仔而以,所以不得其位。就是说作为统帅,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君王赋予你兵权,永远做适宜实际情况的事情,否者取祸。统帅想叛乱、逼宫,手下将士会反统帅的。关键是君王还能不能称为君王,百姓还认不认这个君王的王朝。作为君王,虽然自己坐在九五之尊的位置上,主宰着一切,但是这个时候,必须有一个军队统帅,替自己解决大难题。君王面对统帅,也得适当地向统帅柔顺。也说明君王不得其位。君王把天下兵权赋予了统帅,这个时候谁也说不准,统帅会干什么。最起码君王对统帅是有所顾忌的。君王和统帅之间的微妙关系,处理不好,那将是整个王朝的灾难,更是天下万民凄凉。
军队要守正,就是整个军队要平和,其实就是中庸的中,就是军队要行适宜的事情。统帅既要德高望重又得有相匹配的军事才能,这样才能镇得住场面。如果面临的统帅像韩信一样的军事天才,他虽然年轻,但是他能在短时间之内让手下大将心服口服。举一个明朝王阳明的例子,有一个太监想要给王阳明难看。兵痞在王阳明的府前叫骂,时间一长,这些兵痞口渴难耐,王阳明就让家丁为兵痞送水和食物,而且王阳明特别吩咐家丁,让家丁有礼貌。兵痞回去以后,大加赞扬王阳明的德行。谁都不愿意再去辱骂王阳明,军中掌权的太监没办法,又想出一个办法让王阳明出丑,就是让王阳明在军营中射箭。这太监觉得王阳明是一个文官,哪懂射箭。在古代神箭手在军中是特别受尊重的。出王阳明去了校场,箭箭命中目标。本来看笑话的那些军校,看见这个情景,再联想起王阳明的德行,全场沸腾。吓得他们的统帅太监赶紧领兵回去了。再迟怕是自己的军心,都跑到王阳明那里。
军队出征前,第一要点就是明军纪。第二是统帅要得到军队和君王的信任。第三,统帅真正上了战场,德高望重和相匹配的军事才能,才会展现巨大的作用,两则全无或只有其一,在战场的儿郎们将会是被拉尸体的车拉回来。第四,懂得进退,不蛮拼。第五,打了个大胜仗,统帅要为自己的属下仗义执言,争取利益。君王不要派那些小人做监军,去牵制统帅,否则在战场上不会胜利。第六,君王按战功封赏,但是对于军中的小人,君王是不能给予很高的权力的。否则这些有战功的小人,就会凭借战场上得来的威望和权力,为祸国家。
军队遵天道,就是保护神。不遵天道,就是洪水猛兽。
(本章完)
第13章 被考验的龙[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