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亭亭玉立,温婉大方,知书识礼。两个人婚后十分美满,感情极好,琴瑟和鸣。新媳妇郁潘氏勤劳能干,当家理财俱是一把好手,对内尊公婆、敬小姑,对外拿得起秤砣、理得清银钱,确实是十里八乡难寻的好闺女。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这潘盼儿长年累月戴着个轻纱遮面,除了她夫君郁桐晖,就连她公公婆婆都没有见过这儿媳妇的真容。”
“这郁潘氏太过于能干,公婆疼爱的紧,生生夺了郁家亲生女儿们的光辉,因此她的五位大姑姐一有空闲就回家来坐坐,顺便向爹娘抱怨两句弟媳妇的不是,添油加醋的胡说一气。别的错处挑不出,就专盯在一点上,说弟媳妇整日戴着个面纱,怕不是相貌丑陋或者脸有恶疾,这才不敢以真面目示人,自家弟弟是被人骗了吧!时间一长,她公婆就得嘀咕啊,心道这新媳妇怕不真是位无盐妇吧?”
“要说这潘盼儿真是位聪慧的女子,她从大姑姐和公婆的眼神中就看出了大家的怀疑,因此有一日全家用过了晚饭,郁潘氏收拾碗筷时佯装不小心弄脏了面纱,她一位大姑姐抢着将她的面纱扯去,想借此机会看看这弟媳妇究竟长什么样子。结果这一眼看过去,众人都是惊艳万分,原来这潘盼儿竟有一副倾国倾城之貌,当真是瓜子脸儿、樱桃口,眉如远黛,眸若明珠,皮肤白皙,唇红齿白,眉目含情,竟比那画中的仙子还灵动几分。”
老仵作讲到这里,特意停顿了一下,满意的看到众后生和捕快都露出了一副向往的样子,他嘿嘿一乐,道:“趁着众人震惊的当口,潘盼儿细声细气的解释了不肯摘面纱的原因。原来在潘盼儿小时候就生的粉琢玉砌的,她家奶奶自认为这孙女儿必定不凡,特意请高人给相面,得出的批语是这女孩儿日后定为高门贵妻,女中凤凰,然,女孩儿十六岁上有一个劫难,需得从今日起便隐藏起面容,不可向外人示之,方可平安成年。所以潘盼儿自小便戴着面纱,长久下来也就习惯了。今年潘盼儿已满了十六岁,况且在座都是自家人,所以掀开面纱也无妨。原来自己家这儿媳妇还有这等深厚福蕴!自家儿子是要考取功名的,高门贵妻,这不是昭示着独子郁桐晖日后会飞黄腾达吗?这之后,郁潘氏的公婆再也不许几位女儿说一句儿媳妇的不是,加上独子极其疼爱这新嫁娘,老两口更是将潘盼儿视为已出,如珠似宝的对待。”
“潘盼儿的五位大姑姐见偷鸡不成蚀把米,弟媳妇反而更受爹娘疼爱了,自己回家却再无立足之地,气闷的一个个甩手离开了。没过几天,郁家豆腐坊新娶的媳妇儿是贵人命的传言,就在四坊八街流传开来,大家争相到豆腐坊买豆腐、喝豆花,排队也要一睹这凤凰女的真容。潘盼儿仍旧是以轻纱遮面,言笑晏晏,落落大方的满足众人探究的眼神,手下却毫不客气的切豆腐、做豆花、收银钱,更是独创了肉汁豆干、香辣腐乳、臭豆腐乳等新鲜品种,将来人打点的是满载而归,一时间,府郡四个城区的百姓,家家餐桌上都出现了郁家的豆腐制品,郁家豆腐坊利润翻倍,名声传遍了全郡。中州郡府郡的人一提到郁家豆腐坊,必定提到传说中的高门贵妻潘盼儿,接着就谈到她那在府郡名气最大的书院上学的夫君,郁桐晖。”
“潘盼儿的夫君郁桐晖在书院读书,备考明年的科举,潘盼儿在家将一切都打理的井井有条,不仅免了郁桐晖的后顾之忧,还为他创造出了享誉整个中州郡的名声,就连夫子都对他青睐有加起来。对此,郁桐晖的同窗们都十分羡慕他娶了位好娘子。”
王捕头听到老仵作讲到这里,他终于有机会插上一言:“据我所知,这十年间共三期科举考试,本郡都没有一位高中的老爷是姓郁的。莫非,这郁桐晖最后辜负了潘盼儿的期望,落榜了不成?”
听了王捕头的话,原来听故事听的津津有味的众人都不禁露出失望、难过的情绪。
老仵作不瞒王捕头插话,他口舌一定,艰难的咽了一口口水:“这是因为,在科考之前,郁家出了一件大事!”
第四四三章 贵妻潘氏[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