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41章 西南动乱——三年计划[2/2页]

文明六:1901 咸鱼游啊游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r/>      当然了,这里争议最大的的是第四条铁路重武铁路的建设。
      很显然,重庆到武汉已经有了一条长江航道了。那么耗费巨大的财力物力修建一条从成都到武汉的铁路,这是否有必要,是否值得呢?
      对于这条铁路的建设的争论,在最终的交通部的决策会议当中,秦石璜还是一马当先的把建设这条铁路的计划定了下来了。
      毕竟要知道一点,相比如航运,铁路尽管有着耗资大,配套设施繁琐,乃至是常年要巡护的缺点,但是铁路却是有一个最大的优点。
      铁路的速度快。
      而这个优点带来的不仅是经济上的意义,更重要的还是军事上的意义。
      简单地来说,为什么直到过完年之后,武昌包围战才正式的开始?
      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一点——二十二师的后勤装备的不足。
      而后勤装备的不足,除了因为当时的西省战役的进行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后勤运输的龟速。
      航运带来的速度慢,航运带来的拥挤,中途转运的时间长,这些等等都使得一辆满载货物的轮船从攀枝花到武汉,少则需要一个月,长则需要三个月的时间。
      而如果拥有一条铁路的话,那么从后方的攀枝花运送武器到湖北,这就可以省出大量的时间了。
      此外,火车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火车是可以当做运兵车来用的。
      话说回来,三年计划是秦石璜第一次的做出的整体规划。而这个计划是秦石璜一手推行的,也是秦石璜大力支持的。
      显而易见的,这些计划之前不是没有人想做,而是因为这些计划耗费的时间和财力实在是太多了。而且更重要,这些计划大多数注重的都是长远的收益得。
      短的,就某些工厂建设,这也至少也得要个一两个月,长的,比如教育建设,没有个十年八年的,估计都看不出来有什么明显的改变的。
      “十年树人,百年育人。”可不是说说而已的。
      当然了,三年计划投入的资金肯定是一笔很大的投入。
      而薄弱的川省的财政肯定是负担不起的。因为负担不起,因此秦石璜早就鸡贼的把年报的财政收入这一项给抹去了。
      不过在后世,经过推算,经过收集数据,有经济历史学家大致的可以推算出19111912年的川省的财政收入。
      整个大清在1911年的财政收入大约是三亿两白银。
      川省占据了近百分之七,那也就是近二千万两白银。
      而因为战争,因为人口迁徙,因为贪腐等等的原因,川省的财政收入又要被砍掉近三分之一(世界平均战争影响财政数据)。
      综合来说,在1911年的川省也就不到一千万两白银的收入。而这一千万两白银还是在收缴完毕大清苛刻的收税之后才能够获得的。
      因此,不少的后世历史学家也对这个时期的川省的财政投入提出了一个大大的疑问——川省的秦都督是哪里来的这么多的钱搞建设的?
      毕竟光是宁攀铁路的修建费用就近五百万白银。
      而这个问题也是被收录进了《近代二十大谜团》一书,而书中这篇文章的题目也是很有意思。名字——南洋宝藏。

第241章 西南动乱——三年计划[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