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天都在倒海陆差,我们碰面时,他后脑勺的一缕头发还是站着的,顾不了那些个细节了,反正不是在我头上,我这一天由于紧张工作,早就忘了晕船的事了,年轻真好!
“这个168怎么样?”“这个88便宜了吧?”打烊前,总算是把各式各款的价格搞定了。3天后,只卖出去1个,我俩有点慌神了,照这个速度,什么时候才可以和对面的卖鞋的大哥平行对话啊?赶紧降价,10天内降了3次,毛利率不到30了,这也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体会到“郁闷”这个词的精准含义。
我们俩开始分头看当地市场,看看同类产品的价格是多少,人家是怎么个卖法。终于不负有心人,我在青岛开发最早的批发市场一个不起眼的角落看到了我们的同类产品,且,卖价是我们零售价的一半!
待大脑少许的空白时间之后,我鼓足勇气上前与年轻、时尚、端庄、大方的女摊主攀谈。
这位女施主,可以说无意中成了我做生意的启蒙老师,她不但无条件的告诉我进货的地点,还很快的传授给我礼品包装的手法和技巧,我对她的好感度陡增。虽然,我有点得寸进尺想把她给发展成更一进步的“朋友”,她对我好像也没反感态势,但是终究没修成正果,属于那种还没开始就已结束之情况。当然,我也在以后的交往中给予了她诚挚的回报和帮助。
按照美女的指点,我和伙伴来到距离我们柜台不足2里路的礼品批发部。
进门后看到,各种各样的音乐盒、礼品盒,琳琅满目、目不暇接,价格却是我们进货价的50我们俩无语的对视了一下下,好像在说:咱俩之前是不是在用脚后跟想问题啊?好几分钟我们俩都兴奋的说不出话来,瞠目结舌,夹杂着羞愧、迷茫等等等等,的确太复杂的感觉了,以至于今天想起来还记忆犹新。
后来,我们成了这家礼品批发店的常客、熟客,以至于资金紧张时都可以先拿货后付钱,交情维持了7、8年,直到脱离此行了,才渐渐联系少了。
有一天中午,我在柜台上替班,服务员吃饭。看到一背着旅行袋的小伙子老外,在他俯视我的柜台时,我顺口来了句:哈喽。你猜他怎么说?他说:我,听,不,懂!
我理解的就是“你别接着烦我了”的意思,看来他是让国人的“哈喽”给伤着了。
92、93年,我对当时的市场经济的评价就是——我们已经全民小康了!没有穷人了!大家从买东西上几乎看不出谁是有钱人。在大街上,看到外国人也不像以前那样报以羡慕的眼神了。
举例说明:
1、一位盛锡福退休的老工人,把自己在家制作的礼帽送到我的柜台上代销,零售价格翻两倍,时有脱销情况发生;这种礼帽其实很难在大街上看到有带的,人们之所以买它,十之就是因为时尚而已,并不是因为使用;
2、头饰品,我们走路3分钟到一个简陋的大棚市场里,在水泥台面上批进温州人的发夹、发梳等,6毛钱一个进货,回到柜台上用价码机一打——12元一个,每天都需要补货;
3、柜台旁边的一溜空墙,用来挂上西裤,38元进货,168零售,而且鲜有讲价的,似乎消费者都认为——值!
4、临近春节,我们进了一批牛仔布的防寒服,最后剩了一件,帽子和衣服的颜色都明显不配了,结果来一中年男子,穿上后交钱,随手把帽子给扔垃圾桶里了。
5、年三十我俩盘点,愁得不行,货都卖空了,年后怎么开张啊!想进货,商家都没货发了!
是啊,当时,国家好像鼓励高消费,来拉动内需,企业职工一下就补发了几年的工资,而且还在不断涨工资,走在大街上,看看每一张洋溢着满足感的脸,那感觉就好像提前进入一般,都不差钱!
近一年中,我俩每个月都把盈利分掉,各自交给家里也算是汇报成绩。要进货缺钱就对半凑,每天午饭晚饭几乎都在饭店吃,看遍了周围的几家电影院放映的几乎所有电影;
那年头,做生意不赚钱很难!想赔钱?那是难上加难啊!经商的人得点背到什么程度才会赔钱啊!?你就看看我这样的,靠的是什么在赚钱,不就是个信息不对称吗?有智商、情商的成分吗?好时光一去不复返兮!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错误的价值导向,给我以后的创业埋下了难以根除的祸患,越是随随便便的成功越是害人不浅啊!
(之六——第一次坐飞机)[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