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的历史渊源\n 一、道教授?起于何时?\n 据《赤松子章历》所载:“汉代人鬼交杂,精邪遍行,太上垂慈,下降鹤鸣山,授张天师《正一盟威符?》一百二十阶及《千二百官仪》,《三百大章》,《法文秘要》,救治人物。天师遂建二十四治,敷衍正一章符,领户化民,广行阴德”。这是符?的根源和开端。所以说,道教授?起于祖天师张道陵。\n 二、历史上哪几个朝代对授?高度重视?\n 汉末晋初,第四代天师张盛受其父第三代天师张鲁之嘱,携印、剑、符?回龙虎山开坛传?,从此“开科范以为常”。魏晋南北朝时,南北天师道形成三*坛各自开坛传?。至唐、宋两朝,授?之风尤盛,许多王室公主、士大夫之流纷纷接受传?。道教正一派授?作为传承的主要特征,一直到清末都十分普遍和盛行。\n 三、何谓“三山符?”?何谓“三山合一”?\n 魏晋南北朝时期,天师道开始分化,形成了龙虎山正一玄宗、茅山上清法坛、阁皂山灵宝法坛,因各自开坛传?,故称为“三山符?”。宋、元之际,南昌西山净明宗坛兴起,实际上就有四*坛。南宋理宗敕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提举三山符?,元朝以后,天下符?归龙虎山张天师掌管,又立“万法宗坛”,故形成“三山合一”的格局。\n 四、历史上曾经整理过经?的都有那些高道?\n 魏晋以后,北天师道始祖寇谦之曾为帝师,制订乐章;南朝陆修静“祖述三张,弘衍二葛”;陶景弘整理上清经?;唐代长安道士张万福,五代杜光庭等高道都曾修订斋醮科仪。宋代有张继先、王文卿、刘玉、黄元吉,清代有五十三代天师张洪任作《天坛玉格》,这些都是符?诸道派的知名高道,并对整理经?作出贡献。\n 五、授?院来历如何?\n 授?院之设,始于唐代,据《龙虎山志》记载,唐玄宗召见第十五代天师张高:“命即京师(长安)置坛传?。”到了宋朝,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敕二十四代天师张正随于京都(汴梁)立授?院。元明之后,立“万法宗坛”,授?在龙虎山天师府举行。\n 六、什么是“三山嫡血字派”?\n 道教正一宗派之分,宋元之际是繁衍最盛的时期。其时,四大宗坛各自传?,各有字派相承。三山合一后,授?统归万法宗坛,从而形成了三山一脉相传的嫡亲血派,一代一代相传至今。三山嫡血字派共四十字,即:守道明仁德,全真复太和;志诚宣玉典,忠正演金科;冲汉通玄蕴,高宏鼎大罗;三山愈兴振,福海涌洪波。\n 七、道教正一派授?何时因何原因中断?\n 清末,由于内忧外患,正一道的授?传度便已时断时续。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取消了天师的封号,道教受到了重大冲击。据当代学者张泽洪在《步罡踏斗》一书中考证,正一派的授?在1946年后基本中断。\n 八、1991年恢复对海外正一派道士授?的概况如何?\n 1991年10月3日至9日(农历八月廿六至九月初三),经当时的国务院宗教事务局批准,由中国道教协会主办,江西龙虎山嗣汉天师府承办的建国后,首度恢复对海外正一派道士授?活动。参加授?的弟子共36人,其中,中国台湾20人,新加坡15人,马来西亚1人。\n 这次授?活动由天师府汪少林道长为传度师,张金涛道长为保举师,中国道教协会张继禹道长为监度师。授?法会期间,举行了启师、答?、讲经、说戒、颁发职牒、法器等仪式,其间还穿插了开坛请水、安龙奠土、申文发奏、宿启进表等道场,在“三大师”率领下盟誓三皈九戒,发十二愿,整个授?法会功德圆满。\n 九、1995年恢复对内地正一派道士授?的概况如何?\n 1995年12月4日至7日(农历十月十四至十六),新中国首度恢复的对内地正一派道士授?活动在龙虎山嗣汉天师府举行,来自国内13个省市、自治区的200余名?生参加了授?。这次活动,成立了“授?工作领导小组”,由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陈莲笙道长任组长,张继禹、张金涛任副组长。担任“三大师”的为:传度师何灿然(天师府);监度师陈莲笙(上海);保举师周念孝(茅山道院)。同时还聘请张继禹道长为护?大师,张金涛道长为护法大师,苏州薛桂元道长为护经大师,上海凌晋道长为护坛大师,浙江施书宝道长为护戒大师,湖南董叔和道长为护道大师,共同主持授?大典。授?法会依科而奉,取得圆满成功。\n 十、截至2008年止,道教正一派共举行了多少次授?活动?传承到什么字派?\n 对海外正一派道士授?从1991年恢复到2008共举行了18次,授?弟子近2000人。其中,除港、澳、台弟子外,还有马来西亚、新加坡、英国、法国、加拿大、葡萄牙、美国、日本的弟子。\n 1995年恢复对内地正一派道士授?,2006年举行了一次升授?活动,参加升授?活动的?生共34人。2007年、2008年又两次举行授?醮仪,均由中国道教协会主办,龙虎山嗣汉天师府承办。授?弟子共500余人。\n 根据天师府档案记载,到2008年止,已传承至“山”字派。\n 授?程序\n 一、正一派道士授?应具备什么条件?\n 根据2005年6月24日中国道教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修订的《关于正一派道士授?的规定》,正一派道士受?应具备以下6个条件:(1):皈依“道、经、师”三宝,有传统的师承法派;(2)经过省级道教团体认定并备案的正一派道士;(3)爱国爱教,遵纪守法,信仰纯正,品行端正,身心健康,威仪整洁,持守规戒;(4)懂得道教基
第97章 讲述正一授箓的历史渊源[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