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豫道:“殿下过誉了,下官不过是投机取巧罢了。”
苻幼道:“孙子言:兵者,诡道也。陈县令能能以智谋取胜,已算是知兵了。以后反攻杏城,还得要陈县令多多相助。”
陈豫道:“这个是下官分内之事,到时定然不辞,不过眼前之事,还是要先防备匈奴来攻。”
苻幼不禁笑道:“匈奴受挫之后,元气未复,如何敢轻易来犯,陈县令怕是过于担忧了吧。”
陈豫道:“此次虽然取得小胜,但实不足以使匈奴无反击之力。匈奴遇败必怒而反击,愿殿下莫要放松警惕。”
苻幼道:“我会注意的,忙了一晚上,两位暂且先回去歇息吧,我也乏了,要好好睡上一觉。”
陈豫与王校尉只得道:“下官(末将)告退。”
出了营帐,陈豫虽然困极,但仍然没有回去歇息,因为他实在有些担心,匈奴人可不是甘愿吃亏的主,方才趁着夜色奇袭得手,但等到天色一亮,匈奴人的骑兵可就有了用武之地,他们难道还会不出手吗。
陈豫对王校尉说道:“我实在有些担心等到天一亮,匈奴喘过气来之后,便会向我们发起进攻,所以想要到各处去巡查一番,不知王校尉可否同去。”
那王校尉虽然本想直接回营歇息,但是听陈豫都把话说道这个份上了,也说道:“末将便陪大人走一遭。”
两人一同向山上各处布防点走去,提醒各处的斥候提高警惕,莫要因为是夜间便松懈了下来。
陈豫两人将各处都巡查了一遍,感觉防备还算是严密。这过山的唯一一条大道,苻幼派有重兵把守,而若是匈奴要弃马步行,翻山与秦兵一战,又是舍长取短,匈奴人占不了便宜。
等到心里有了底,陈豫终于才和王校尉下山回营,好好的睡上了一觉。
到了第二日,匈奴人果然在盛怒之下,尝试向马兰山进攻,可是刚走到那两山夹缝处的峡谷的时候,匈奴人便再也不敢向前走一步。
就是个不知兵的人,也知道这是个极好的设伏之地,他们不敢冒险。
于是曹活只得十分不甘的下令撤军,等到回营之后,又再向后撤了二十里,才再次安营扎寨。
就在匈奴人撤军之后不久,苻幼派到长安送报的侍卫也到了离长安不到百里的地方,按他现在的速度,不到天黑,他就能赶到长安。
可是就在他策马奔驰了十里路后,他突然发现不远处正有一大队人马向他走来,他不禁感到有些奇怪,心想这些人是干什么的,为何人数如此之多?
带着疑问,他放慢速度向前走去,想要看个究竟,等到走进的时候,他才发现这一大队人马并不是普通的百姓,而是大秦的士兵。
而且他可以看见大军之中不仅挂着写着一个‘秦字的大旗,还有两个分别写着‘杨字和‘毛字的两面将旗。看来这领兵的是两位将军分别姓杨和姓毛。
那侍卫见路上的兵马看起来似乎足有万人之众,心中不免更加疑惑,这大军是到何处去呢?难道是去北边,是去援救杏城?
那侍卫想着想着,竟忘了他还骑着马向前走着,没多久便和行进的大军相遇了。
只听一人怒道:“来者何人,还不快快闪开。”
那侍卫闻言,这才反应过来,赶忙赔礼道:“小的一时失了神,有所冲撞,还望恕罪。”
那侍卫有要事在身,也不想因为这一点小事而误了大事,只好主动赔礼,希望他们能放自己过去。
这时一个人道:“冲撞了我们倒还可放你一马,要是等会再冲撞了陛下,那你就死罪难逃了。”
那侍卫大惊道:“什么,你说陛下就在后面?”
那人道:“正是如此,我劝你最好躲得远远的,以免害了性命。”
那侍卫非但没有被吓到,反而喜道:“若果真如此,还请您带我去面见陛下,我有要事呈报。”
那人道:“去去去,陛下岂是你能见的,快快闪开,不然莫怪我翻脸了。”
那侍卫见这人不肯,只得道:“我乃淮南公随行侍卫,奉命前来上报,本来当赶往长安,可如今陛下既已到此,正好可剩下些功夫,军情紧急,还请通融一二。”
那人听那侍卫说完,神情顿时变了,说道:“你且在此稍候,待我问过将军再说。”
原来这人是先锋探路小队,走在前面,跟在后面的便是由杨安和毛盛共同率领的此次出征的前锋大军。
那人骑马向后奔去,对杨安和毛盛道:“回禀将军,前面有一人自称是淮南公手下,有重要军情要呈递陛下,想请人引路,不知可否准许?”
杨安道:“他怎么知道陛下就在后面?”
那人这才想起是他说漏了嘴,不禁有些害怕,不过也只得照实说道:“是方才小的说的。”
杨安道:“幸好来人是淮南公手下,要是是匈奴的探子,你可知道后果有多严重吗?这一次就暂且饶了你,以后记住别在犯了。你去将那人带来见我。”
那人道:“小的遵命。”
等那人走后,一旁的毛盛笑道:“这还在大秦腹地,将军是否太过紧张了。”
杨安道:“两军交战,互派密探刺探情报,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小心点总是好的。”
很快那人便将那侍卫带到了杨安身边,杨安见他确实是像奔波了很久的样子,问道:“你想要面见陛下,是要上报什么,先拿给我看看!”
那侍卫拿出一个竹筒道:“将军要看也使得,只是到时陛下问起来这封蜡怎么坏了,小的也只好如实回答了。”
杨安闻言,不禁有些难堪,心想这偷看密信可是个不小的罪过,他可不一定能承担得起,还是不看的好。
杨安道:“你跟我来,我与你亲自去见陛下。”
那侍卫道:“那就有劳将军了。”
杨安又对毛盛道:“毛将军,这里就交给你了,我去去就来。”
毛盛点点头道:“杨将军尽管去吧。”
杨安当即便调转马头,和那侍卫一起向后奔去。
在路上,杨安问道:“小兄弟,现在杏城的情形如何?”
那侍卫突然一脸悲伤的道:“不瞒将军,杏城已然被匈奴给占了,小的此来,就是为此求援的。”
杨安闻言,不禁大惊道:“什么!”
然后又喃喃道:“想不到匈奴人动作竟如此之快。”
第105章 偷袭得胜 途遇大军[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