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今之计,不如派公台先生从徐州紧急调出一支人马,策应文远。”
刘备闻言,眼中的神色愈加阴沉。
兵权接收之事,陛下势在必行,无法阻拦,但决不能让文远陷入死局。
虽然文远有勇有谋,但抵不过袁绍诈计百出,万一真的有险,岂不是送命?
只是,从徐州调兵,会不会过于繁琐?
刘备抬眼问道:
“诸葛先生,为何要从徐州调兵?”
诸葛亮也抬眼望向刘备,目含星辰:
“如今局势微妙,主公人在许都,袁本初必然紧盯许都动静。若从许都调人马北上,必然会引起冀州的戒备之心,不仅容易会错意,还会为主公落下话柄。”
“但如果从徐州那边调兵,可假扮兖州旧日之曹军,以收拢人马之名行动,更加隐蔽而增加胜算。”
目前看来,调公台来协助文远,不失为一条上策。
既能试探出袁绍之心,也不违抗陛下旨意,更能护文远周全。
刘备抬起头,眼神坚定起来:
“就依先生此番安排!”
诸葛亮又继续说道:
“公台入冀州,为防止打草惊蛇,能调去的人马不能太多,文远将军即便是有公台相助,此行也甚是危险,还须同时将高顺将军提前调往陈留,以备策应。”
刘备闻言频频点头:
“如此一来,便更加周全。事不宜迟,我立刻去下令。”
诸葛亮却拱手道:
“主公且慢。”
说着,诸葛亮的脸色严肃了起来:
“若袁本初果有二心,这天下恐怕就要乱了。”
“袁本初四世三公,极其重视声名,之前几次欲攻曹操,都是再三犹豫,托事造端,为的就是名正言顺。”
“不到万不得已,他必然不愿背负乱臣之名,而只自称勤王之臣。”
“届时主公和袁本初必然有一场大战。而辽东公孙度并非安分之人,若看出端倪,恐怕会趁机作乱。”
诸葛亮右手轻抬,以羽扇指向渤海之滨:
“为防陷于被动,请主公调镇东将军重兵镇守琅琊,一防公孙度渡海生事,二防袁谭南攻徐州。”
刘备倒吸一口冷气。
这一点,要不是诸葛亮提醒,他怕是会疏忽过去。
他和袁绍全力对战,若是这个公孙度渡海而来,突袭青州,直下徐州,来个渔翁得利,局面就被动了。
诸葛亮停了一停,望着地图继续说道:
“另外,荆州兵权虽然已经上交,但南部的交州还未有回音,交州刺史和世家之间的关系也错综复杂,须调动荆州南部将领驻守交州边境,以防有变。”
一席话了,诸葛亮对着刘备拱手道:
“如此安排,应可稳住局面,不至有失。”
刘备望着诸葛亮,眼中光芒大盛,当即对着诸葛亮深深一揖:
“当初军师举荐先生,便对先生赞不绝口。先生之远见卓识,果然令人钦佩不已。感谢先生指点,不胜感激!”
诸葛亮急急扶起刘备:
“主公多礼了。为主公分忧,保社稷安稳,是亮职责所在。”
刘晔想了想这二人,一脸的赞赏之情。
好一个琅琊才子,襄阳名流,水镜高徒。年轻至此,却有如此深刻之洞察,宽广之眼界,缜密之布局。
主公有他相助,军师确实可以好好放心了。
不过,大局虽有了布置,但世事总在变化之中。谁又能算得精准?若是哪里出了变故,也只能是随机应变了。
刘晔想起了苏哲,叹了口气。
第372章 诸葛定策[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