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四十五章 见贺武教授[1/2页]

我能复制所有生物的能力 小振子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和贺武教授的见面约在江浙大学附近的一家咖啡馆。
      64岁的贺武教授看上去还是挺硬朗的,戴着个眼睛,如果别人不介绍,就是普通的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
      “贺武教授您好,很高兴见到你,我就是电话中的陆宁。”
      陆宁热情的和贺武教授握手。
      “你好。”
      贺武教授也对陆宁点点头。
      陆宁把对方请了进去。
      两人各点了一杯咖啡。
      “你以前是不是我的学生,总感觉你在哪里见过?”
      刚刚喝一口咖啡,贺武教授就开口询问道。
      刚刚在门口见面还不觉得,但是现在坐下来,贺武突然觉得眼前的陆宁看着有些眼熟。
      “没有,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陆宁笑着回答道。
      “也对,陆宁你这长相,我如果见过应该有印象才对。”
      “贺武教授,我看到过你关于脑机接口的研究新闻,不知道我们国内要实现突破要多久?”
      “你说的突破是哪方面?”
      毕竟现在说突破其实也算突破了,有些科研成果已经开始在各大医院中使用。
      “网络上现在都在传元宇宙,以后就是虚拟和现实结合的世界,我想问的是,让虚拟世界中的人物拥有真实的触感,这还需要多久可以做到?”
      “你说的是体感技术的应运啊,这个其实已经有一点进展了,但是如果要真正落实应用的话,恐怕要十年以上。”
      “要这么久吗?我听说美国那边现在已经出现体感手套了,就是可以通过体感手套触摸到虚拟世界里的东西,实现现实和虚拟实时互通反馈。”
      “你说的那个体感手套我们也有研究过,但是那个太粗浅了,就是简单的电磁应用,通俗点来说就是一个按摩器,和体感技术相差太大。”
      “真正体感技术是和大脑中神经元接驳,是人体神经的延伸,美国有个马克公司研究的就是这一方向,不过按我预估,他们短时间内也是无法做到和人体神经同步的程度。人体神经是个巨大的网络,要想把无限的神经,整合到有限的机器上,其难度是非常大的。”
      陆宁和贺武教授聊了很久。
      一般都是陆宁在问,贺武教授在答。
      而随着时间流逝,陆宁却越来越犯困。
      ‘又开始了。
      复制了对方的能力后,陆宁的大脑又开始发胀了。
      分别的时候,陆宁答应赞助20万给教授做研究,同时希望下回可以去教授实验室参观一番。
      贺武教授高兴的表示欢迎。
      “如果有什么这方面的问题,都可以来问我。”
      贺武教授待人亲切。
      看着贺武教授离开,陆宁也走出了咖啡厅。
      “哎,赚的零花钱又没了。算了,就当为国家做贡献吧。”
      其实最开始他想白嫖的,反正只要见面就可以复制到对方能力,捐不捐的无所谓。后来觉得白嫖有些不好意思,就打算赞助五万,但是转念一想又觉得五万太少,然后心里把赞助升到十万。可是随着聊天,最后又觉得十万不符合人家这么热情的态度。
      这才咬咬牙赞助了二十万。
      果然,钱来的快,就会花的快。
      这若是换到以前,陆宁是想都不敢想。
      “最关键的是已经复制到了贺武教授的能力,也打开了他这条路,不算亏。”
      到时候通过贺武教授再去复制他身边的人,那就会轻松很多了。
      等陆宁回来的时候,没想到又遇到了那个哑巴小偷女生。
      而且不止她一个人,她的身边还跟着另外一个男人。
      文微娜显然也发现了陆宁。
      “阿巴阿巴~”
      她向那个男人打着手语,表情有些紧张。
      那个男人没有说话,二十转过头远远的盯着陆宁。
      等陆宁上了地铁车厢,男人同样从另一个入口走了进去。
      “阿巴阿巴~”
      文微娜跟上来,看着他打着手语,不停摇头。
      男人也向文微娜打了几个手语,然后用力把文微娜推出了地铁车厢。
      车厢内。
      男人朝陆宁方向看去。
      此时车厢内人流拥挤,陆宁站在车厢里周围都是人,他轻轻挤开一个靠的太近的女生,没有注意男人这边。
      男人路过一个女生的时候,用刀片划开了对方的包包,一部手机落了出来,被他快速接住。
      整个过程非常快,得逞后男人更是装作若无其事。
      他借着人群的掩护,很快就来到了陆宁旁边,打算悄无声息的把手机塞进陆宁的口袋。
      “啪~”
      眼看男人就要把手机塞进陆宁的口袋,他的手被陆宁一把握住。
      “你这是要干嘛?”
      男生惊讶陆宁的反应,就想把他的手甩掉。
      陆宁鼻子闻了闻,笑着道

第四十五章 见贺武教授[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