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臣认为,外国商人和外族人,在长安人数已超出十余万,这次突增三四万,人多怕出点什么骚乱,到时难以控制。”
此时,杨广才抬起头,眉毛扬了扬,“哼,外夷蛮儿,他们是想观赏我大隋的繁荣昌盛,这不足之虑,继续。”
宇文化及一听就明白了,皇帝不想听这些,他就赶紧换成其它话题。
他的八面玲珑,见风使舵,专讨主子喜的伎俩,是得益于他老子宇文述的言传身教。
“据刚收拢的情报统计,楚国公杨素的六十大寿,送上寿礼的共二万三千五百余份,到场送礼或祝寿的共三千八百余人。”
“几乎上到朝廷一品大员,下至五品,各郡守,长史,将军,甚至于少数县令都送了寿礼及寿表。”
大隋朝制规定,可接受寿表资格者均是番王,而杨素一个国公,竟以异姓番王自居。
可恶之极。
杨广腹诽着,阴冷地点了点头问道:“可有详细人员名单和送礼单?”
“禀陛下,详细人员名单和送礼清单,均在此。”
宇文化及将一份早已拟定好的奏折举过头顶,以示呈上。
在侧面站立的唐仪见状,上前几步,从宇文化及手中接过奏折,再转身放至到杨广的御几上。
杨广拿过这本奏折,打开翻看了起来…
一会儿,他在北疆各郡送礼人中,看到了罗艺和萧峰的名字,对宇文化及问道:
“定襄的罗艺,他留下来参加寿宴了?”
“禀报陛下,罗艺是本月初九,就启身离开京城,回北疆去了,并没有留下来赴寿宴,但他留下一份寿礼,嘱萧峰转达。”
罗艺没有留下来祝寿,而是在面圣的次日,即启程返回北疆,是个忠于职守的边疆守将。
杨广深感欣慰,又问道:
“这次三品以下朝集的文官武将中,能遵守朝制,按时返还驻地的,除了罗艺,还有哪些?”
“禀报陛下,一共有二十七位,名单附在奏折最后。”
杨广瞧了一下最后一页,发现确有一份名单。
他瞥了一眼,大都不认识,因为官职低嘛,但不碍事,这是开春之后,调整驻外文臣武将们的重要依据。
“噢,这个萧峰怎么能排在杨素寿宴宴请的宾客中呢?不是说是五品以上的吗?”
杨广很注意到边关守将的情况,对于京城里的那些***,他根本就不在意。
“哦,这个情况微臣要专门禀奏陛下,这位钦定英雄萧峰,自入学太学堂之后,就跟李密为同窗学子,来往甚密。而李密又跟杨玄感一伙关系密切,所以,经李密引荐,萧峰跟杨玄感他们也走近了。”
“第一次是中秋之夜,在八面楼贵宾厢房,萧峰接受杨玄感邀请,喝酒比武;这次萧峰带上罗艺的礼物,加上自己一份寿礼,然后由李密带入杨府参加的寿宴,又跟杨玄感,杨玄挺他们同桌喝酒,关系甚密。”
宇文化及侃侃述说,条理十分清楚。
“嗯,朕知道了。”
杨广阴沉着脸,目光扫视了墀台下的宇文化及,道:
“加派人手,密切关注杨氏族人的动向,杨素所有的动向,包括起居伤病等,朕都要随时知晓。”
第247章 悬镜司在行动—2[1/2页]